莊子解易經: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從八卦看人生起伏
86 2025-09-22
天還沒全亮,天安門廣場上那種氣氛已經不對勁。早班的清潔工把地面的灰塵又掃了一遍,廣場石磚縫里還殘著點清冷的空氣。你會發現,無論前夜霾沒散,還是小雨蹲在屋脊上,只要這個城市蘇醒,儀仗隊的人就會準時出現,身影利落,舉止整齊。三軍儀仗隊開始集結,用極沉的步伐,帶著國旗向升旗臺靠近。哪有人不緊張?圍觀的、拍照的、帶著孩子來的,本地外地,誰都攢著個勁。大家都盼著,等那五星紅旗和第一抹朝霞碰個頭!
早就說過,國旗是國家臉面,是門面上的那道紅。也有人覺得,這不就一塊布嗎?其實每個細小的織線,每個五角星的排列,背后都有故事。天安門用的新國旗,每天都新拆,升上去是全中國的精氣神。下來的呢?你肯定好奇。不會丟,也不可能直接堆倉庫,不舍得扔,也不是收回再用。
那種莊嚴感只在現場才能體會。三十六人分四列九行,海陸空軍禮服色彩分明。那條線走起來,一步75厘米,怎么算都是103.5米,不能差。儀仗隊自己說,一年就走熟這條路。人吶,走習慣了一個儀式,就是在心里扎根。可你真見過誰不在意這里每一顆星的擺位?除非他心不在焉,或者根本不認同這個場子。
可別光看升旗。每到傍晚,旗幟收回時的那個動作也講究。新的一天新一面紅旗,收下來的,儀仗隊手腳麻利裝進密封盒,貼標簽、登記、挨個蓋章,最后送到天安門地區管委會。那里面的人其實壓力挺大。幾萬個編號下來,沒有搞錯過。管理方式不嘈雜,每面旗的命運都被安排妥帖。
有時候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不重復用這些國旗?非要每天換新的,這不是浪費嗎?可問題真是這樣嗎?**國旗不能有磨損、不能掉色,也不能皺褶。哪怕你只用一天,第二次用也絕不用。是形式吧,也是心理底線。**
你細細看它每根纖維,好像都有溫度。旗面紅得那么深,五角星黃得扎眼,不容含糊。儀仗隊說,“國旗承載的不只是面子,是歷史,是信仰,是流過的血。”你信嗎?其實,你就算當面問管理旗幟的人,他們也未必肯答全。他們其實沒多少浪漫念頭,只是知道該怎么做。
你要真挖下去,不止是紅旗怎么用,還會發現國旗的由頭其實沒有那么早。清朝末年,才蹦出來有獨立意義的那一面,李鴻章定的。那會兒他在和洋人談判桌吃了虧,看人家都有國旗,自己沒臉的感覺。這龍旗滿身黃色,龍盤在正中間,氣場足夠,但它更多像皇室玩意兒,代表的只是清朝,跟老百姓關系淡得很。
社會變動太快。辛亥革命卷過來,旗幟就得跟著換。袁世凱那陣子搞過五色旗,說是代表漢、滿、回、藏、蒙五族,聽著挺氣派,實際兜不住那么多民族。國民黨后來弄了青天白日旗,國共兩黨的比拼,旗幟也是武器。**如果比拼歷史長度,五星紅旗很年輕。但那個年輕,其實也是新中國的全部希望。**
1949年,國旗重新設計。政協一聲令下,面向全國征集,幾千份稿子堆得操作小組頭大。最終脫穎而出的作者,竟是南京一個普通工人曾聯松。他不是資深設計師,天安門第一次升那面紅旗,是他畫的。人們講歷史,常常喜歡夸張。但那天確實是所有中國人最難忘的時刻。開國大典那刻,五星紅旗和毛主席的手指、廣場的熱浪,還有一整個新朝代都擠在了一起。
聽起來很夸張?但真的,整個故事的懸念還沒完。紅旗的底色,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最大那顆星,指著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圍著它,指代四大階級。本來設計還帶齒輪稻穗,但最后定稿的時候去掉了,圖個簡潔。你想,旗幟上的每個細節,都不是隨便來的。
其實有人覺得這四顆星沒啥用。后來有人改口,說人民比黨更重要。前后觀點很能打架。其實誰重要?還真說不準,得看當時局勢如何。**不過頭回在北京廣場升旗那天,整個國家都記住了這一刻。**
國旗的用途很講究。那些換下來的國旗,有的進了國家博物館。比如49年那面頭一號,現在放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一級文物。還有載人航天用過的旗,比如“神舟一號”帶上太空后回來,直接裝進展柜,給全國人看。個別學校也能拿到天安門用過的國旗,比如云南麗江的華坪女高。你要不熟這個學校,其實只是個邊遠山區的小學校,可偏偏因為張桂梅校長,事兒大了,這些姑娘們就有資格見證來自最高廣場的國旗。
南京大學也有一面,作為國旗設計者的母校,這面旗也算回饋校友。南昌航空大學、暨南大學也都收到過。數量不多,不走公關,那種自豪是實打實的。大興機場也有一面,那是開業當年的國旗。英國《衛報》那年還專門點名說這是“世界第七奇跡”,這旗懸掛著,誰走誰看。
國旗最極致的作用,其實不是露天升旗,也不給誰裝點門面。烈士、科學家逝世時,便用天安門廣場升起過的國旗為其送行。抗美援朝烈士回國時,每個棺槨上都有一面。錢學森、袁隆平這些人走了,最后一程都用這樣的紅色蓋身,別再問為啥。那些犧牲的人,到頭來愿望其實也很簡單——讓國家好點。
有時想想,天安門廣場這些年升起過的紅旗,真正意義不止一天的榮耀。每一個被珍藏、被分發、被托付的瞬間,其實都標記著民族的認同感。說是每個人都應該愛國,這話未必成立,真要追問,每個人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內心復雜,嘴硬,其實行動上還是會認真看旗。不承認也沒什么。
國旗吧,是每個中國家庭里的物什,不算神圣,可逢年過節,誰家沒見過一兩面?孩子們見到國旗,管不住嘴要打聽。老人看升旗,焦慮地抬頭。偶爾路人走得匆忙,也會對旗臺的方向瞟一眼。
每一面國旗,從色澤到材質、編號,就像是時間里的見證者。你說它承載的是歷史,可有人只覺得這玩意和空氣沒啥區別。但誰又能否認,有些瞬間國旗變成了所有人共同的記憶?
剛才說過用過的國旗絕不用第二次。我又覺得有點矛盾。你說浪費,其實每一面用過的旗都找到了它們的歸宿。用一次足夠,不必回頭。你要說這是神秘感營銷,別人也不信。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國旗屬于今天。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現在的天安門廣場,升旗還在,國旗換新從不間斷。游客一波波,誰都想去朝拜那個時刻。有人圖個儀式感,有人心思簡單,就是覺得熱鬧。別問國旗到底代表什么,有時候根本說不清。那是一種默契,又好像是每個人都拆不散的情緒。
每一面五星紅旗都有一段特別的經歷,被抬上升旗臺的那一刻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至于后來去哪,怎么收、如何用,總有人靜靜守護??此破胀?,其實一點都不普通。
國旗就像城市的清晨,變幻無常,永遠嶄新,永遠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