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中為什么屋檐翹起來?
飛檐,有排水,美觀的作用。 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

飛檐為中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筑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筑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屋頂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屋頂在單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檐。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諦觀之,飛檐列棟,丹堊粉黛,莫不具焉。”

飛檐是中國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飛檐是其屋檐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筑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

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

攢尖頂,是圓形和正多邊形建筑的屋頂造型。除圓形攢尖頂無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頂匯聚,脊間坡面略呈弧形。

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云,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著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欲展翅高飛的那種在古代這是代表一種寓意的,這在風水學上講的很清楚,這些飛檐其實象征一種大鳥---大鵬。

江南各式屋頂的屋檐與屋角的起翹都大于北方,然以攢尖頂最為懸殊,有飛檐之稱。 這種形狀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輕盈欲飛的美感。

清代隨著硬山頂技術的成熟,山墻的造型開始多樣化,稱為封火墻,南方各地都出現了帶有明顯地方特征的山墻,譬如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福州地區的馬鞍墻、嶺南民居的鑊耳墻、潮汕地區的五行山墻等等。

融合了閩南風格的的馬鞍墻

徽派建筑的馬頭墻

徽派建筑的馬頭墻

江南特色的女兒墻

中國傳統建筑講究極多,屋頂之分不過是九牛之一毛。然而管中窺豹,幾千年傳承的文明之燦爛繁盛由此也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