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常識一住宅風水l必備100點
52 2025-09-21
揭樂的前世今生
涂明謙
揭樂鄉位于連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2公里,總面積86.60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0月,揭樂鄉下轄9個行政村,揭樂村、呂屋村、羅坊塅村、官峰村、黃坊村、?礫村、小朱地村、魏磜村、布地村。常住人口5551,在籍人口9238,全鄉耕地面積9545畝,其中水田7455畝,屬于人地相對平均的區域。(來自官方資料)
揭樂沿革
【唐代】
揭樂為汀州長汀縣古田鄉北團之地。
【宋代】
揭樂區域,宋紹興之前為汀州長汀縣古田鄉北團之地,連城建縣之后歸屬連城縣北團,一直持續到現代。
《臨汀志》:“坊里墟市 【蓮城縣】 華封坊,崇儒坊,富壽坊,介福坊,迎恩坊,俊德坊,凌云坊,擢桂坊。分上下。舊志載六坊,紹定間寇毀,今復建九坊。鄉一,古田鄉,在蓮城縣東北,管團里六:南團,姑田團,席湖團,河源下里,北團,表正里。墟市三:縣市,在蓮城縣南。呂溪墟,在蓮城縣南六十里。北團墟,在蓮城縣北三十五里寨前。”
【明代】
明代改北團為北安里,揭樂區域歸北安里。
《嘉靖汀州府志》:“連城縣 宋一鄉,統二里四團,國朝改為六里,統圖三十有二。在城里 統圖四,明縣,舊古田鄉。姑田里 統圖六,在縣東九十里,舊姑田團。南順里 統圖八,距縣四十里,舊南順團。河源里 統圖五,距縣八十里,舊河源上里。上二里俱縣南。北安里 統圖五,在縣北六十里,舊北團。表席里 統圖四,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舊席湖團。按宋志,縣有表正里,疑亦并入此里,故合而名之,曰表席。”
但同時揭坊又歸在城里,這個歸屬混亂問題,我們在下文再說。
【清代】
以縣城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鄉,揭樂歸北鄉。
我們可以從《康熙連城縣志》記載得到相應信息:“北鄉 隔川 揭屋 廖屋山 橫坑障 羅坑 黃坊 官莊 馬坑 ?礫 吳坊 徐坊 戴屋 許坊 柯屋 上江坊 下江坊 老營下 大坪 蕉坑 正坊 包家車 大坑源 張地井 車上 石背 卓家演。”
這一時期,行政上揭樂區域與隔川一同劃歸北鄉,與北團諸里在一起,揭樂區域歸北鄉,有些人會因隔川的原因誤會揭樂也原屬南團,在這一時期劃歸北團,但事實上這一區域的納稅卻一直是在北里,這點有別于隔川,隔川稅賦一直在南順里。還有部分區域在東鄉,但這些區域由于在山中,所以提及比較少。
【民國】
《民國連城縣誌》:“治北十里曰:隔川,其附近曰:揭屋、羅坑、黃坊、官莊、馬坑、?礫。”
隔川民國時期和周邊鄉村合為第一區,管理了今天隔川大部和揭樂大部以及北團、附城區域,治所設在隔川。故而這一時期揭樂歸屬第一區。而東邊山里的那些村莊,那時候是歸屬東鄉姑田里的,不在第一區。
【現代】
1949年-1953年,屬第一區隔川鄉。
1952年,屬附城區隔川鄉。
1958年,屬超美公社隔川大隊。
1976年,屬城郊公社。
1984年,屬文川鄉。
1993年,由文川鄉分離建揭樂鄉。
揭樂區域的南北歸屬問題
揭樂區域剛好騎在連城的南團和北團的分界線上,所以民間很多時候是分不清揭坊、?礫這些村莊到底算南還是北,由于相當長時間揭樂區域與隔川在一起,所以很多史料容易把這個區域歸入南順里。
我們用一些現存史料來理清一下。
第一個重要史料是關于揭坊等地居民的稅賦問題。
《民國連城縣誌》:“慈悲寺 北安里揭坊,北一七甲,僧靈如納租銀三十兩一錢二分四釐。”
這個慈悲寺在揭坊,這里明確了坊里歸屬,就是北安里,同時納稅編號為“北一七甲”,這個編號與保甲編號是一致的,有點像今天的身份證或者戶口本。
第二個重要史料,則是北團六陂的說法,這個說法在民間采訪中得到過印證。
《民國連城縣誌》:“石航陂黃屋山下,巖陂上江坊,夾石陂徐坊,蘇坑陂北山庵下,中陂溪源,大田陂呂屋巖(徐志稱揭坊)以上北安里,所謂北團六陂也。”
北團六陂和南團六陂,是最早建立的水利設施,基本建立于明之前。連城的陂壩,有一些特別老的,甚至可以上推到宋初期,甚至唐。
這點可以從宋代的史志得到印證。
《臨汀志》:“南團陂三,北團陂六,席湖圍陂三,姑田團陂五,河源下里陂七。”
編寫于南宋的汀州志書《臨汀志》,已經清晰記載了北團六陂,可以肯定北團六陂的歷史有可能超過一千年。但因為前志佚失,無法再向上推,我僅憑猜測,北團六陂的歷史會超過宋初。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揭樂區域,從唐宋時期古田鄉時代,就一直是歸屬北團,而后一直歸屬北安里。
同時我們也能得到另一個結論,就是連城的南北分界線就在揭坊到隔川一線,此線以南為南團,包含上南中南下南,而此線以北,皆為北團,從此向上一直到清流吉龍,都是北團即北里之地。
揭樂名字的由來
揭樂的名字出現很遲,可以肯定,是進入1949年之后,經過了歷次鄉鎮公社的重組合并,最后在1993年,由文川鄉分離出揭樂鄉。
“揭”字當然是揭坊,而揭樂之名中的“樂”字來歷就比較費功夫了。
按照閩西村莊重組鄉鎮一級的名字習慣,都是取兩個相對有代表性村莊的一個字來重組新的名字,以示新時代的開啟,且不偏不倚,同時尊重傳統。
故而“樂”字在周邊找一下,還真有兩個村莊是帶著這個音的,一個是樂太平,一個是?礫,前者在文川河流出到北團的交界之處,后者則在揭樂區域與塘前鄉交界之處。
顯然,“樂”字來源于這兩個地方之一,且都有可能,因為比較好代表揭樂區域的邊界,那到底哪個更合理呢?
但是“樂”字在連城并不平常,因為相當多用“樂”的地名。
比如莒溪有樂地村,這個村莊在歷史上顯然是叫羅地的,且叫上羅地,后來也改上樂地。這樣改的意義有好幾重,一是減少重名,就是周邊有好幾個叫羅地的村莊,比如鐵山羅地,自然村一級的羅地就更多了,另一則是為了減少羅氏的影響,羅氏在當地實在是影響力巨大,外來的行政長官如果有這權力,估計會恨不得消除所有姓氏命名的村莊名子,全縣跑步進入“城市化”,當然這樣的“去宗族化”是不現實的,不符合治理的漸進邏輯。因此,一些小動作是不斷的,但大動作就不太敢,以免激起民變。
樂太平和連城一邑水口
《民國連城縣誌》:“分一支,曰陳家壠、小路嶺,曰高崎崠、側下、官莊,直至麻潭,收一邑之水,又分上山坑、樂太平、龍龜寨,為一邑大水口,又為清連分界。”
樂太平到龍龜寨(今天靈龜山)顯然是比較重要的地方,最終收束為一邑水口,從這里流入清流,作為清連分界。因此樂太平當然是挺重要的,村莊雖小,但權重挺大。
“樂”字,顯然是來自羅太平,之前應當叫羅大坪,揭樂鄉現有羅坊,所以這個羅大坪的名字很正常。這個名字當然也還是有說道的,按照閩西客家話的命名邏輯以及在當地實地查勘的結果,就會發現樂太平一地,由于建設于文川河邊的小臺地之上,空間相對狹小,這種土地依山而存,客家人往往會稱為“排”,字“上不下平”,常寫作坪,所以樂太平,本來應當叫“樂大排”,雅化之后就叫樂太平,這個名字好寫,同時寓意好,代表連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程度也是對連城歷史的一種追溯。
因此樂太平成為揭樂的“樂”字的來源,本質是羅字。所以,揭樂之名,可以看成了揭羅的雅化。
把鄉鎮名字來歷說完,就順便把各村莊的地名來歷也說一說。
?礫
這個村莊的名字,讓很多人不想開口,實在不知道如何讀,同時連城一地,地名有些質樸太古,讀音也千奇百怪,很多人在當地人發音之前,是沒有信心說話的,因為太經常說錯。
?礫大約就是一個典型了。
什么是??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設施。
《宋史?河渠志六》:“及因濬河,隳敗古涇函,石牐、石?,河流益阻,百姓勞弊。”
《明史·河渠志三》:“造閘?以儲湖水。”
從宋和明的史志來看,這個?就是石頭做的水閘,和陂頭有所不同,這個水閘應當是可以調節水位和過水流量的大小。
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有清晰記載:“又浚湖筑堤,治斗門及石?、石函,以蓄泄啟閉,練湖復治。”
這個記載很明白,可以啟閉可以蓄泄,這是原始的水庫啊。
要知道陂壩是沒有這個功能的,水滿了就從頂部溢出,水大的時候,就沖毀陂壩,不存在多少的調節空間。
同樣是清人范寅的《越諺?名物?地部》:“石?,谿間中石。”這還指出了建這種水利設施的位置和所用的形勢,要在溪間,要利用原有的石頭寬窄的天然形態。
所以歷史上有很多以這樣來命名的村莊和城堡。
《乾隆興業縣誌》:“石?堡 在縣正北,村凡四。曰盧塘村,曰尋背嶺村,曰茍塘村,曰獨田平村,俱距城四十里。”
礫就比較好理解,小石子。
?礫,合起來就是用大條石和小石子一道做成的可以調節水位的原始水庫。
那?礫當地石頭多嗎?當然多,從當地小地名石牛欄看,當地的石頭很豐富,且應用廣泛。
?礫村落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620人,主要有黃、羅、陳三姓。
(邱奇松先生所藏出于揭坊的瓷器碎片)
彭大王
?礫之西南和蓬垅背之東,有山稱為彭大王,此山之名很是有些奇怪,涉及的故事也多,試為鄉人分說一二。
連城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彭姓,當然是彭孫,汀州將星。從未學過兵法,但用兵如神,為北宋名將。他的出身當然是很是被宋代正經出于科考的人們看不起,但是奈何這些科班出身,太不能打,或者能打,就是打嘴炮,搞黨爭。彭孫起于連城,出于草莽,一度確是“彭大王”,但是他的結局很勵志,他最后是“開國侯彭孫”或者史冊稱“彭侯”,不再是彭大王。
所以彭大王,另有其人,那就是太平天國的彭大順。
彭大順,翼王石達開部將領,百姓稱之彭大王。石達開1857年天京事變后出走,彭大順作為最重要的將領,以擴天燕之將銜跟隨石達開作戰。1860年石達開部陷入分裂,彭大順與朱衣點,率部眾20多萬人,萬里回朝,回歸天京。由柳州轉懷遠、融縣、綏寧、城步、道州、永明、崇義、大庾、瑞金,越武夷山脈進入汀州。1861年1月,克汀州,3月克連城。1861年5月,彭大順在今連城塘前迪坑與地主武裝作戰,重傷不治,死于連城縣城儒學。
彭大順死后,太平軍對迪坑的地主武裝進行了屠村報復,這些按下不說,只說他死后安葬的事情。
由于彭大順是太平軍的高級將領,擴天燕,僅次于太平天國的王爵,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帶著部隊平安回到了天京,被封王是肯定的事情,但他的運氣顯然在連城這塊善戰的土地上用完了。他是死了,他的安葬規格則在那里擺著,因為他的級別不允許隨意安葬,同時太平軍也擔心他們與連城當地結下的仇恨,會讓彭大順的墳墓受到破壞。
所以太平軍在彭大順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每天出一棺,葬于縣城周圍的山頭,一共出了四十九副棺材,當然這些棺是為了迷惑他們的敵人。因此,清朝收復了汀州和連城之后,在連城儒學挖出了據說是彭大順的尸體,但是從傳說和太平軍的習慣來說,這個可能性極小。
而百姓是知道彭大王七處疑塚的事情的,所以他們命名這些疑塚為彭大王,并留有歌決,說隨彭大王一起下葬的有他在沿途搶來的寶物,如果挖掘得到,必然暴富。
當然,汀州地區是太平軍反復出入的地方,這與清軍在這一帶力量相對薄弱,而汀州又是三省交界之處,太平軍在這里的軍事行動,不容易被判斷出后手,這些都是相關的。
事實上在長汀縣館前鎮黃泥湖的畬族村莊也流傳類似這樣的故事,我們大體可以把這些連城周邊的太平軍藏寶故事,綜合起來稱為彭大王寶藏。
當然我不建議你拿上鋤頭去挖,首先是破壞山林,其次,挖到也不是你的。玩笑話,莫當真。
但是當年彭大順進軍迪坑的路線,就是從縣城出發走揭坊,走呂屋走九龍觀,走龍潭,走長嶺、樓梯嶺、云宵巖,到黃泥坑。
所以彭大王是什么你自己想吧。
(邱奇松先生所藏出于揭坊的瓷器碎片)
呂屋村
原名呂屋崗,呂氏居住歷史可以上推至宋之前,后因羅天麟起義,莒溪呂姓參與了,起義失敗后連城呂氏怕受連累,紛紛離開原居村莊,或者直接更改了姓氏。
《民國連城縣誌》:“御史黃萬里墓 呂屋岡。”
呂屋村,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有謝、李、揭、羅等姓氏。村頭建有九龍觀,前身是有數百年歷史的柏公廟,這是用于鎮水之用的水口廟。
官峰村
原本叫官莊垅,可能是閩西叫官莊的村莊甚至鄉鎮太多,所以在地名雅化的運動中,就改為官峰了。
《民國連城縣誌》:“邱文統墓 官莊隴。”
官莊當然就是朝廷用于管理官員辦公經費和一些吏員俸祿開支的官辦田莊,這與新泉的官莊,名字同出一源。但是在邊上還有地名叫官屋,歷史上是否有官氏居住,或者只是官莊所建的官屋,就不得而知了,但我猜想是傾向官莊所建官屋。
官峰村面積2.1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557人,居住主要姓氏為沈、黃、謝、揭。
(邱奇松先生所藏出于揭坊的瓷器碎片)
塅田和洋田
羅坊塅和溪背塅
揭樂區域叫塅的地方實在不多,但很集中。羅坊塅分成了上羅坊和下羅坊,羅坊對面是溪背塅,這一帶顯然是由于溪流帶來泥沙沉積,最后形成山間連續平地。而羅氏在連城是大姓,在一帶顯然也有相當的優勢。羅坊塅主要居住為羅謝童三姓。
東淹和洋背坑
洋田和塅田面積都大,但洋在于開闊,而塅則多為長條形,多沿河川分布。所以東淹在揭坊的東面偏北一點點,在民間之前是叫東演的,但本名應當叫東洋,這些名字最終被改為東淹,想必應當知道原因。我們今天還能將東洋之名還原,主要還是因為洋背坑這個地名的存在。
諸地
《民國連城縣誌》:“其為邑東望山者,則自李屋坑分支西北行,由鄧坑入大地隔,又西為楮嶺,亦名鷲峯(一作陡嶺據在城謝氏譜。),由楮嶺分支為旗石峯,亦名旗石寨,詳名勝。楮嶺西北為涼地崠(一作梁地),為布地魏地,又分支為朱地布地,分支曰冠豸,曰石門巖,右分者曰揭屋寨,亦名馬頭山,府志誤作天馬山,今改為竹安寨。冠豸石門巖詳名勝。”
揭樂的組成村莊中,好多叫地的村子。比如朱地布地,比如魏地比如涼地。
這些叫地名字的地方,先前都是某個姓氏的墓地,比如朱地,就是朱氏之墓地,布地,現在叫富地,有可能是傅氏之墓地,而魏地則是魏氏之墓地,涼地崠,為梁氏之墓地。
小朱地村,村落面積13.4平方公里,現全村有人550人,居住有巫、蔡二姓。
魏磜村,村落面積20.7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469人,始祖于明朝,自江西始遷文亨、隔川到魏磜,居住歷史達五百年以上。
布地村,村落面積7.3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127人,居住有蔡、鄧、馬、吳、羅五姓。其中羅姓是在連城機場建設征遷,由坑子堡遷移來的。蔡、鄧二姓,則是宋、明前后遷來,蔡代由邵武遷來。
(邱奇松先生所藏出于揭坊的瓷器碎片)
黃坊
原本名為黃崗,黃氏遷入居住,大約為宋代。我們會發現揭樂區域的村莊基本成形于宋代,姓氏結構也基本穩定于宋代,這有別于連城別的區域,大多區域姓氏穩定于明代中期,這個時間差有些大,大約會有兩三百年以上的落差。村莊面積12.9平方公里,人口1110人。
最后是揭坊
我認識很多揭姓友人,有同學有學生有朋友,只要是和閩西沾點邊,祖源都出于連城揭樂揭坊,很少遇到例外。
今天揭氏遷居各地,連城縣比如呂屋村溪背,比如蓮峰鎮大坪村,比如官峰村和達礫村,比如北團鎮渡頭橋。長汀縣比如長汀館前,比如長汀童坊水頭,還有一些散居。外省,比如廣東省揭陽,比如廣東省廉江。海外,比如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這些揭氏后人都會回六甲門祭祖,他們都追認從江西入閩的揭氏五郎公為始祖。
而五郎公當年落戶是在北安里的。
前文我們說到揭坊區域歸屬混亂,在明代同時還歸屬在城里,但賦稅一直歸北安里,也就是北團。因為史料上有兩條可以印證此事。
一條是清代初期的汀州方志。
《乾隆汀州府志》:“長史林華墓 在在城里。”
另一條則是連城方志。
《民國連城縣誌》:“襄府長史林華墓揭坊。”
揭坊位置特別,我們前文就說過了,騎在南北分界線上,所以揭坊的歸屬也要當混亂,即屬在城里,又屬北安里。這種情況看起來很荒謬,但是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這種混亂在一些駐軍比較多的區域很常見,有利于一些不法行政對百姓進行反復盤剝,所謂“一頭牛剝兩次皮”,大體就是這個意思,從這點上看,連城常有民變,也就不難理解。
揭坊這個名字歷史大約有多長呢?
我們能從明代中前期的方志中找到她。
《嘉靖汀州府志》:“天馬山 在縣東揭坊,屬北安里,怪石昂藏,狀如天馬,故名。元季雷隕其首,石尚存焉。”
也就是說,在明代中前期,揭坊這個名字就已經穩定下來,所以我們大可以將揭坊這個地名推得更前,我猜可能是宋代。
(邱奇松先生所藏出于揭坊的瓷器碎片)
揭氏族譜
事有不決找族譜。
據福建《連城縣揭氏族譜》所記載:“始遷祖揭五郎(揭猛第四十四世孫)于南宋紹興十三年由江西廣昌皂莢樹下遷至福建省連城縣蓮峰鎮揭屋坑定居。據《廣東廉江揭氏族譜》載,連城始遷祖揭五郎,為揭瑱九代孫,于南宋紹興十三年(公元 1143 年)由江西廣昌皂樹下遷福建連城揭屋坑,后再遷連城東田堡揭坊村六甲門(今連城揭樂鄉揭樂村六甲門自然村)。廉江始遷祖揭德秀,五郎十七世孫,明嘉靖初年自連城出遷,卜筑于廣東高州府石城縣永平鄉巡十都白慈境那蒙村(現廣東廉江市長山鎮那蒙村)。”
我們從揭氏族譜中可以讀到幾個信息:
1、揭氏先祖遷自江西廣昌
2、始遷祖揭五郎遷入時間為紹興十三年,也就是1143年,這個時間,連城建縣十年。
3、首遷地為揭屋坑,也就是今天連城縣蓮峰鎮赤嶺村揭屋坑自然村。
4、再遷地為揭坊,即今天揭樂揭坊。
5、揭坊當時叫東田堡。
6、六甲門,是揭坊的舊中心,揭氏一路向西擴展,最后發展到現在的揭樂行政中心區域。六甲,說明此處應當是六個峽谷的當門之處,山脈來龍旺盛。
東田堡和東田石
東田堡已經失落于史冊,和半逕堡,這些堡的名字,今天幾乎不為連人所知,偶爾從老人口中聽到,說者自覺順口,聞者則驚異,但返回追尋,則皆無所獲。
我們今天翻查比較早的方志,東田石最早可以見于明初《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八百九十一)》:“東田石。在蓮城縣東五里。峭壁巉巖。髙挿霄漢。盤礴數十里。溪流環繞其下。絶頂坦夷。石泉流溢。宋朝開國侯彭孫居焉。外有石梯石巷。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每過寇警。必移民於此。真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有定光道塲。名曰白雲洞天。及彭侯廟。及三君子堂。堂奉招捕使陳公鞾。郡守李公華。郡倅王公桿。迎春石窠。在蓮城縣東田石上。”
從中可以看出,東田石這個名字,其實是完整指代今天的冠豸山,因為古人觀察后,認定這就是一整塊石頭!這個認知其實與事實也相去不遠。
那東田何義呢?
當然是東邊有田。
哪里的東邊?
連城縣城區域的東邊。
故而我們大體可以肯定,東田堡,就是東田石區域通路上的一個道路要沖,是當年的屯墾之塢堡。東田堡的屯墾范圍,大體從今天呂屋崗、揭坊到大坪村、冠豸下之間的這一區域。
東田堡失落于史冊,但是還好我們有揭氏族譜可以還原。
官寨山還是冠豸山
當然,我們從《永樂大典》上還能得到一個信息,就是我們今天稱冠豸山,發音很多,有些人念“guan zhai shan”,也有人念“guan zhi shan”,那到底哪個發音對呢?因為反復有人給另一些人糾正,說你這不對,要不就是不符合普通話發音標準,要不就是不尊重方言歷史。
我們看《永樂大典》中的“官置三寨”,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歷史以來人們都稱這三寨為一體,那官置三寨最后被簡稱為官置三(寨),那是有可能的。如果人們稱這個有三個官寨的山為官寨山,當然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我們從這兩個名字的解釋出發,冠豸山最后發為“guan zhai shan”,當然是因為官寨的原因,這個“豸”字,不會發為“zhai”音,因為客家話發這個“蟲豸”的“豸”字,音為“chi”。
故而這些年來,“文化學者”們多少有些強解文化現象的嫌疑。官寨山是我們的方言舊稱,冠豸山則是結合地形的樣子進行地名雅化后,又尊重當地方言發音的特殊現象,堅決不是標準漢語“豸”字有別的發音。
《嘉靖汀州府志》:“蓮峯山 在縣東七里,狀若蓮花然,故名。舊呼東田石。元馬周卿改名。復取山間之奇勝者爲十三景,以古隸書刻于石。曰蒼玉峽,曰雲棧,曰天梯,曰冠豸,曰桃源,曰清如許,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雲深處,曰天光咫尺,曰蒼谷,曰靈虗,曰小崆峒。其山雖險,上則平壙,可容萬人,有寨有城有池有塹,有雲樓宣武西南四門。舊有蓮峯庵,庵之左,有丘氏書院。又有開國彭侯祠,有三君子堂。今俱廢,獨存玄眞堂北境。詳載碑記。”
我們對這段文字看得分明,冠豸,是十三景之一,古代法官帽子的樣子,但當年僅只是十三景中的一景罷了,而整座山則先叫東田石,后叫蓮峰山,叫官寨山是當地人的俚俗稱謂,而冠豸山則是后代人的美好誤會,但這個誤會有確定長久的價值,因為文化已經沉淀。
(邱奇松先生提供,發現于揭坊的殘存寨墻)
官置三寨,哪三寨
《永樂大典》中提到了官置寨有三,這些名字其實已經失落了,那到底是哪三寨呢?理清這個,其實有助于我們對官寨如何變成冠豸的過程,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永樂大典》的內容當然可能來自宋元的地方志匯總后的記錄,所以我們在無法找到宋元方志的情況下,只能向后尋找最接近的志書內容,比如明代中葉的府志。
《嘉靖汀州府志》:“關寨 (連城縣)北團寨 元在縣二十五里,後燬於兵。今廵檢司移駐縣側。冠豸寨 在蓮峯山上,詳見冠豸記。旗石寨 在縣南南順里。西寶寨 在縣西南順里田心。馬鞍寨 在縣東南順里石門巖。城石寨 在縣東北安里揭方。”
清代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顯然沿用了明代方志的內容:“連城縣 北團寨...冠豸寨 在蓮峯山上。旗石寨...西寳寨...馬鞍寨 在縣東南順里石門巖右。城石寨 在縣東北安里揭坊。山容寨...石嵩寨...涼傘寨...張源寨...團兵寨...旗山寨...石榴寨...金山寨。”
在這些志書中,我們很容易看明白官置三寨是哪三寨。就應當是冠豸寨、馬鞍寨、城石寨。為何?
因為冠豸山區域大體分成了三段,分別面對不同區域的百姓,方便他們就近避難。
冠豸寨在中段,方便縣城的人們上山,馬鞍寨在石門巖(石門湖區域),也就是南段,方便洪山、李坊、羅家營這些城外南面的百姓上山避難。城石寨在北段,方便揭坊區域的百姓上山避難。
(邱奇松先生所提供某個施工現場)
明代中期的志書上,冠豸寨、馬鞍寨、城石寨這三個寨子的名字靠譜嗎?和前代志書比有變化嗎?我們印證一下同時期別的區域方志就知道了。
《嘉靖建寧縣誌》:“丘鱗 字起潛,連城人,師事楊淡軒。嘉定十三年特奏名。調贑州贑縣尉,有?聲,歸值紹定寇發,郡檄攝連城令,畫計禦寇,率民登東田石。(即蓮花峰寨。)全活甚衆,招捕使陳鞾,奏其功,辟知建寧縣事。出八閩通志。”
丘鱗丘方,二丘是連城縣自宋代置縣后的最先改上的進士,也是難得一見的一對叔侄進士。《嘉靖建寧縣志》所記的內容,當然不會是抄《嘉靖汀州府志》,而是參照他們自己的前代方志。所以我們由此可知,冠豸寨,其實是蓮花峰寨的更名版本。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最早這些官寨是沒有名字的,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承托了三座官寨的山為官寨山,這是東田石改名官寨山的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由于東田石在元代的時候,由馬周卿改名為蓮(花)峰山,于是官寨開始有了名字。中間官寨叫蓮花峰寨,南面的叫馬鞍寨,北面的叫城石寨。
第三步,則是在明代中期,蓮花峰寨改名為冠豸寨,因為文化學者和官員開始以冠豸為題,在這個原名蓮花峰的所在進行層層文化累加。
最后一步,冠豸寨定型,后世之人把冠豸之名命名全山,而冠豸兩字在當地人并不好讀,他們仍然戀舊無比,用舊時稱謂“官寨山”。
大體上這就是東田石到冠豸山的變化了。
從城石寨到揭坊寨到竹安寨
關于竹安寨的歷史,我也看到很多的猜測,但大多有些問題。
明代中期叫城石寨。
《嘉靖汀州府志》:“關寨 (連城縣) 城石寨 在縣東北安里揭方。”
這個名字穩定,一直到清代中期都還叫石城寨。
《乾隆汀州府志》:“石城寨 在揭坊。”
顯然這個名字在清中后期出了問題。原因何在?被戰爭毀滅了。
《民國連城縣誌》:“順治五年戊子元旦,大兵仍屯城外,九日協鎮高入城防守,十三日郡守李友蘭臨邑招撫,大行賑卹。十五日,寇陷南鄉席湖營寨,協鎭髙夤夜襲之,斬馘無算,賊氣沮。自陷城來,黌宮縣署民房,盡為灰燼,僅存城隍五顯二廟,城市杳無人跡。是歲,土寇兩陷揭坊寨。(清末改竹安寨。)署縣同駐防譚(前志未紀名),內嚴城守,率精兵繞寨擊之,殺渠魁,餘黨驚遁。”
民國的方志,說到了揭坊寨,這顯然是城石寨的名字在此過程中失落,民間稱謂這個官寨之名為揭坊寨,因為地在揭坊。
而人們重修時則完全不記得官方稱謂,直接改名為竹安寨。
《民國連城縣誌》:“邑人羅學敏重修竹安寨記曰:粵宼倡亂,廣西蔓延湖廣,僭號南京,我連僻處山陬,燕雀處堂夷然自得。迨咸豐丁巳四月,由寧竄汀,廿三邑西擁到匪黨千。餘時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官逃民散,幸天大雨,寇火藥沾溼,陡見鄉民蟻集,自相驚疑,因而乘勢殺散。邑人以為殺賊如是其易,自是有輕敵之心。時諸生謝志齊、謝邦殿追賊死難。適城南水漲,鄉民斷橋避賊。有綠袍賊,躍馬過河,逐難民。壯士董華以戈擲之,人馬落河,逐浪去,難民得免。見本志忠義傳”
這次重修的時間很顯然是清末咸豐光緒間,太平軍過境之后的事情,主修者羅學敏。
《民國連城縣誌》:“竹安寨 在揭坊,距城東北十里,離冠豸可三里許,亦曰馬頭山。舊志:馬頭山,怪石昂藏,狀如馬首,俗傳遇風雨,夜能嘶鳴,則居人不靖。元季雷隕其首,石尚存焉。舊有寨。清光緒間邑人羅學敏醵金建社改築房屋,櫛比形勢,整齊可比冠豸。有記。詳大事志。”
馬頭山還是天馬山
連城的丹霞地貌,容易出非常神奇的山景,所以連城人喜歡向外來游客介紹他們的山水,“陽剛天下第一,陰柔世間無雙”,無論是冠豸山還是石門湖,這些美好,真是一望而知。但是如果到過竹安寨,就會覺得這地方怎么這么美好,完全不輸給前二者。
馬頭山一帶的山勢和冠豸山主峰,像而不似,類同而有自己的特色,拿兩個地名來說,一是九龍觀,這是龍潭水庫的出口處,古代沒有做水庫的時候,想必水勢很大,鄉人要用九龍觀來鎮水,特別是山洪暴發時,如果撇開洪水對我們的鄉人的損害來說,“九龍下海”的動勢,想必是無比壯觀的。和石門湖的碧玉澄清比起來,龍潭水庫的幽奇廣闊也完全不輸,泛舟于上,可游可賞可觀可玩,我常會產生“可居”的念頭。
在連城當地則有一個爭論,就是馬頭山到底是不是連城八景中的天馬秋聲?
連城八景包括冠豸晴嵐、蓮塘煙雨、金雞朝旭、天馬秋聲、石門宿云、珠巖夜月、龍井靈泉、鷲峰瀑布。
《民國連城縣誌》:“馬頭山。舊志:馬頭山,怪石昂藏,狀如馬首,俗傳遇風雨,夜能嘶鳴,則居人不靖。元季雷隕其首,石尚存焉。舊有寨。”
可以肯定的是民國方志應當是沿用清代方志的說法,但沒有提到是否就是天馬秋聲。
《嘉靖汀州府志》中提到的連城八景:“八景:三龍井、冠豸峯、天馬山、金鷄山、放生池、白雲洞、石門巖、滴水巖。”
直接說的是天馬山,而不是馬頭山。
那馬頭山為何被懷疑是八景之一呢?因為清前期方志這樣寫。
《乾隆汀州府志》:“天馬山 在縣東揭坊,北安里。怪石昂藏,如天馬。舊傳:遇風雨則嘶,嘶則鄕里不靖。元末雷隕其首,石尚存。”
我們看得明白,民國連城方志顯然是抄引乾隆府志的內容,而乾隆府志則抄引嘉靖府志。
《嘉靖汀州府志》:“天馬山 在縣東揭坊,屬北安里。怪石昂藏,狀如天馬,故名。元季,雷隕其首,石尚存焉。”
而明代方志上記載了這一時期人們對天馬山的吟誦詩句。
《嘉靖汀州府志》:“(天馬山)【前人】風鬃霧髯與雲齊,何代來從月窟西。一自茂林人去後,至今風雨夜聞斯。”
顯然這個天馬山就是馬頭山,顯然這個馬頭山就是八景之一的天馬山,且是官方指定的八景之一,指定的天馬山。
那這里就有了一個問題,如果天馬山就是馬頭山,為什么老百姓稱這個為馬頭山,為何不稱天馬山,天馬山明顯是好聽得多的。
而連城區域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叫天馬山,就是今天朋口的天馬村,這個地方古代叫馬山前,是從前官道的一個驛站,倚靠的山則也叫天馬山。
所以天馬秋聲,很多時候會被指認為這個天馬山,你可以設想你是一個從京城權力核心區域來到汀州這樣邊陲小城的官員,在天馬山下的驛站休整,秋山高峻,月圓山巔,風聲蕭索,旅人在途,想必是別有一番滋味。
所以我覺得連城的人們清代開始認定八景之一的天馬山在縣城南部的天馬村,從文學的角度也未嘗沒有道理。
當然還有一個理由。
天馬山這樣的名字除了和山形山勢緊密相關之外,還和風水堪輿聯系緊密。
我們在清代早期的方志可以找到原因。
《康熙連城縣志》:“天馬山 縣南四十里,狀如天馬。堪輿謂:天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故產彭侯。”
清初連城縣志這段關于“天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是非常古老的占卜辭,有興趣的鄉黨可以自行去查找。
到過縣南四十里的天馬村,可能就會知道天馬山其實不算太高,是高過平均值的丘陵地貌,但是天馬山在堪輿中從來是不需要太高的,你想想你要乘天馬騰飛,馬太高你上得去嗎?
所謂“天馬砂”,可騰升化龍,主官貴。
而天馬砂在風水局中很像是一方印,可以放在案中很多地方。
放在東方震位,為青驄馬,木相。
放在北方坎位,則為烏騅馬,水相。
放在南方離位,為赤兔胭脂馬,火相。
放在西方兌位,則為白馬,金相。
放在西北方乾位,為御使馬。
放在西南方坤位,是宰相馬。
放于東北方艮位,是狀元馬。
放在東南方巽位,是撫按馬。
諸方位中,西北和正南方的天馬,被認為最佳。
連城顯然是有三馬的。
一馬是東北方向,今天馬頭山。
一馬是東南方向,今天石頭巖馬鞍寨。
一馬是南方,今天天馬村。
東北方出狀元,這個馬當然是好極了,古代的人們對于讀書進仕有著不可想象的狂熱,所以今天連城北門附近的老宅的門樓上往往會寫“峰迎天馬”,這明顯就是想借天馬之勢,考個狀元。但是連城人不提這一茬很久了,為什么?因為元代雷擊馬首,天馬破損,這種天雷破相,在民間會認定為天意,順天意是最常見的思維。所以天馬在雷擊之后的民間,就不會再被稱為天馬山,而稱馬頭山,意在提醒:這個天馬被雷打掉了頭,讀書進仕考狀元就算了。
東南方向上為撫按馬,原來是官置三寨之一的馬鞍寨,這個天馬砂有助于出撫按,都撫巡按,這是中級官員,多為文官。
但南方這個就厲害了,赤兔胭脂馬,“天馬出南方,公侯立至。”這個南方天馬是被認定為宋代連城出了開國侯彭孫的主要風水原因,所以必然極受重視。
如果東北的天馬沒有被打壞,那東南的天馬配套起來,狀元官至撫按,那當然是好極了,可惜風水局已經殘破。
而南方天馬完整,且出過彭孫這樣的開國侯,連城的人們被鼓舞是必然的,這也是為何宋以后,明清兩代連城的武人輩出的原因。
連城從宋代建縣,直至辛亥革命廢止科舉為止,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人,進士有30人,其中武進士10人,舉人263人,其中武舉110人。這些是通過正規考試渠道進入武官系列的人數,而彭孫和他的兒子、女婿,都直接是從士兵走軍功升級的道路上去的,學習彭孫這樣軍功升級的連城人當然遠不是武舉武進士所統計的。
大體上這就是為何在連城縣域中,會有天馬山與馬頭山的爭議,而天馬山又如何變成馬頭山的。
所以結論:
1、馬頭山歷史上就是文化學者和官員吟詠的八景之一天馬山。
2、但連城當地用于風水布局中所指的天馬則有三,最受重視的就是南方四十里的天馬村所在的天馬山。
3、因此三處都是天馬,但權重不同,南方天馬最為重要,故而東北天馬最終讓位給了南方天馬,而東南天馬則一直默默無聞,淹沒于史冊與民間。
大體我將可以稽考的史料都陳列于上,理由與原因,應當已經說清楚講明白。
世外桃源
連城在汀州,由于在南北東西的大通路上,所以歷代大亂連城先亂,大治則連城后治,故而我苦難的連城鄉人,一向來都要找尋一個桃源之地,大概揭樂之地就是那個桃源。
我們從一些史料上可以看到這些。
先是浪漫
《嘉靖汀州府志》:“還珠橋 在縣北安里揭坊,去城五里許,舊無橋,嘉靖年生員揭景興耆民揭均等募衆興建,上搆亭屋十三間。”
什么是還珠呢?
《節婦吟》(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想必還珠橋這樣的名字,會有一個很美好的故事,但我確實未曾問得老人知曉此事,只能想象,那些“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愛而不得。
再是慈悲
義冢,在連城很多的,因為戰亂。揭坊也有。
《民國連城縣誌》:“義冢 城北一十六,揭坊一處,橋頭,周六丈。采訪冊。”
但是很特別的是這個義冢的位置。
《民國連城縣誌》:“在掲坊者曰慈悲橋。”
義冢在慈悲橋頭,而慈悲寺也在一起的,一切都可能會失落,但慈悲不會。
《民國連城縣誌》:“慈悲寺 北安里揭坊,北一七甲,僧靈如納租銀三十兩一錢二分四釐。”
再是避難
《民國連城縣誌》:“羅四鄰妻李瓊芳,李德楨女,幼讀書嫻禮義,念四夫喪,撫孤守節,情形慘澹,不見言笑,孝敬翁姑,和睦妯娌,人稱其賢。戊子山寇陷城,氏與姑嫂匿於揭屋寨,盡散金錢,以資固守,教子采彰,蜚聲庠序。”
略過那些守節情節,鄉人們遇到不在好的時局,就躲進揭屋寨,也就是竹安寨,這個地方意味著安全。
《民國連城縣誌》:“連城縣志卷二十二 鄉行列傳 上 吳國章,採薪養親。康熙甲寅土寇竊發,父母逃往?礫村,染時疫,親侍湯藥,俱獲痊可。兄早逝,以子繼之,嫂得全其節。雍正六年崇祀。”
當戰亂起時,人們都往他們認知中安全的地方逃,?礫也是這樣的地方。
《民國連城縣誌》:“國民小學 揭坊靖安公局。”
揭坊人同時也用“小區自治”的模式,建立自己的治理單位,用于保護地方,這個靖安公局,就很連城,也很揭坊。
因而能看得出,揭樂地方上,有很多處是人們心目中的桃源,這些桃源也實實在在的庇護了很多連城人的肉體與心靈。
所以末了,我要給馬頭山、竹安寨以及九龍湖,做個廣告:
1、如果有機會,你應當帶上情人去看戀人石。
2、去看“貪吃蛇”吞“裝天海螺”。
3、去看一眼女兒澗,那里曾經是避難的人們分男女進行洗漱的山澗。
4、去看看摩天嶺,要走過365級石階,人生就是365日,走過就好。
5、百級回音階,聽一聽你自己的心聲。
6、貓馱天池,大貓、二貓、三貓,貓有偉力,終年不涸。
7、壽星巖,觀照一下你的未來,他或者增長你的壽數。
8、古寨屋場遺址,這里堆壘了從宋以來的無數遺址,毀了再建,毀了再建,或者所見不是廢墟,而是揭坊人的努力。
9、水門墻,水流斷壁,壁長200余米,高約70余米,也稱天墻,要看水墻要緣分,你懂。
10、九龍湖泛舟,那是真不缺水。
11、正月十一的揭坊廟會,可以和連城別的區域的廟會連在一起,穿街過巷,千百人大游行,何不往而觀之。
揭樂,大體如此。
(本文圖片來自連城四堡鄒勇先生【山川風貌】和連城芷溪邱奇松先生【碎瓷片與寨墻殘基】,再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