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借墻不建房,建房夢一場”,說的是什么意思?有沒有道理?
132 2025-09-22
8月3日,據媒體報道,近日,江蘇南通海門區三星鎮一某丸子湯店的招牌,因為使用臟話當噱頭制作店面招牌,被當地網友拍下并被指“辣眼睛”。在社交平臺上找到疑似該飯店老板的賬號,該店疑似開業僅1個月。相關知情人士稱,該稱呼是店主的綽號,其本人也認可該稱呼。鎮政府獲悉后已經趕到店家與店主進行了溝通。由于店主很認可自己的綽號,所以將該綽號作為了店招。目前他已經認識到該綽號不雅,將盡快做出整改,更換店招。
用臟話做招牌的行為明顯違反了廣告法相關規定。廣告法明確指出,廣告不得含有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的內容。招牌作為店鋪面向公眾的“廣告”,自然也應受到該法律的約束。即便這是店主的綽號,且在其生活圈子里被認可,但一旦將其置于公共視野下,就不再是個人的小事,而必須符合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
商家為了吸引顧客的眼球,常常會在店名上絞盡腦汁。在追求個性化和差異化的今天,這本無可厚非,獨特的店名確實能夠在眾多店鋪中脫穎而出,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個性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底線,差異化也不能以違背公序良俗為代價。用臟話做招牌,看似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實則是對社會文明底線的公然挑戰。
此類“辣眼睛”招牌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該店位于公共區域,周邊可能有學校、居民區等,每天有大量不同年齡段的人經過。臟話招牌對于未成年人的影響更是惡劣,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和語言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招牌可能誤導他們,讓他們誤以為此類臟話是可以公開使用、被接受的語言,從而對其身心健康和語言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在 “網紅經濟” 蓬勃發展的當下,一些商家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可謂絞盡腦汁,甚至不惜劍走偏鋒,采用低俗、博眼球的營銷方式。但事實證明,嘩眾取寵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靠臟話招牌或許能在短期內引發關注,可這種關注往往是負面的,最終只會讓消費者對店鋪產生反感,不僅無法提升店鋪的美譽度,反而會損害店鋪的形象,影響其長遠發展。真正能夠讓店鋪立足市場、贏得口碑的,是貨真價實的匠心,是對產品品質的執著追求,是對服務質量的精心打磨。
臟話招牌的危害不容小覷,不僅破壞社會文明風氣,更侵蝕了公序良俗的根基。城市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園,公共空間的文明需要每一個人共同維護。商家在追求個性、創新經營的同時,必須堅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遵守公序良俗。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對此類違反社會良好風尚的行為及時糾正,引導商家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唯有如此,我們的城市才能保持文明、和諧的氛圍,商業環境才能更加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