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好的風水:是身上這六種靜氣與貴氣
151 2025-09-22
提到“三元九運”,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風水師嘴里的“流年運勢”,還有人以為是算命的術語,其實它的來歷比大家想象的要古老得多,而且背后有一整套時間觀和宇宙觀。古人看時間,不光是年、月、日、時,還講大周期,這個周期動輒幾百年,跟我們今天講的世紀、千禧年有點像,但它的計算方法很東方,很玄妙。
“三元九運”這四個字,最早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易經》。易學里有個重要概念叫“三元”,簡單來說,就是把天地之間的時空循環分成三段?!兑捉洝は缔o》里說:“參天兩地而倚數”,意思是說天地運行有數,這個“數”就是規律。后來道家、堪輿家進一步發展,把“三元”定為“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各六十年,三個元加起來就是一百八十年,循環往復,不斷輪回。
而“九運”又是怎么回事呢?古人認為,一個元中的六十年,還要分成九個階段,每個階段二十年,稱為“一運”。九運正好是奇數,陽數之極,跟“九宮八卦”里的九宮相呼應。九運的名稱是按洛書九宮的方位和飛星排列來的,比如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每一個“運”都有主星,比如七運的主星是七赤破軍,八運的主星是八白左輔,九運的主星是九紫右弼。這些名字聽起來像武俠小說里的高手,其實都是古代星象學的稱謂。
“三元九運”的推算方法,出自古代的《黃帝宅經》、《青囊奧語》、《都天寶照經》、《地理辯證》等堪輿典籍。《地理辯證》:“三元乃上中下三元也。六十年為一元,一百八十年而三元周,周而復始,此九宮洛書理也。上元甲子六十年,首二十年,屬坎卦主氣……” 詳細闡述了三元九運中各元運對應的卦氣及吉兇判斷。清代風水大家蔣大鴻在《地理辨正》里也強調:“三元九運,天運之常,非人力可易。”意思是,這不是誰定的規矩,而是天道的自然法則。
舉個例子,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我們處在“三元”里的下元九運,具體是九運的第一個年份段,從2024年到2043年,這二十年九紫右弼星當令。按照古法,九紫屬火,主喜慶、人緣、文化娛樂和熱鬧繁華,所以很多風水師會說,這二十年適合文化產業、影視娛樂、婚慶行業大發展。這聽起來像玄學,但你回顧上一個九運——一百八十年前的九運——正好是清朝道光年間,那時候民間戲曲、民俗活動特別興盛,也算是某種歷史的呼應。
再往前看,比如上元九運的年代是在明代中葉,嘉靖年間,那個時候不僅是文化的繁榮期,也是社會娛樂、宗教活動特別頻繁的時期。這種對應,古人會用“運勢”來解釋。現代人當然可以用社會學、經濟學分析,但在古代人眼里,這就是天運與人事的感應。
“三元九運”不僅用于看國家大勢,也用于看宅運。風水里的“飛星派”就是依靠三元九運來斷吉兇。比如一個房子建成的年份,決定了它的“入中星”是哪一顆,再結合九宮飛布,就能算出哪些方位旺財、旺人、容易出病、容易出事。清人《陽宅十書》里面說:“若得其勢,則雖小而吉;失其勢,則縱廣而兇”,就是說如果宅子的布局配合當令之星,就容易順風順水;反之,就容易不順。
很多人會問,這種周期真有用嗎?其實在古人看來,三元九運就像四季氣候,冬天再勤澆水也很難種出西瓜,夏天種小麥也很費勁。它不是迷信,而是提醒人要順應時勢。這種思想和《易經》里的“與時偕行”是同一脈的。宋代大儒邵雍在《皇極經世》里就用類似的方法推算天下大勢,把時間劃分成大周期和小周期,并且結合五行變化來推測盛衰。這跟三元九運的理念異曲同工。
有意思的是,三元九運還跟古代的歷法、天文密切相關。九宮的數字,其實就是“洛書”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宮五”。這個數列后來成了風水、奇門遁甲的核心數字系統。古代星象家通過觀測北斗七星的位置變化,結合歲差原理,來驗證運的更替。雖然那時候沒有現代天文儀器,但他們的經驗積累驚人,有時與現代天文學的周期變化不謀而合。
所以說,“三元九運”表面看是風水師的口頭禪,實際上它背后承載著古代中國人關于時間、空間、宇宙運行的大智慧。它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時間觀,提醒人類順應自然節律,不要逆勢而為。它的實際應用可以很接地氣,比如古人選都城、修宮殿、定祭祀日子,甚至選戰機,都可能參考這個規律。
到了現代,雖然很多人把三元九運當作算命、看風水的噱頭,但如果從文化史的角度去看,它更像是一種古代的時間哲學。它和西方的“世紀觀”不一樣,西方人是用公歷年份數數,東方人是用天干地支、五行九宮去數,把時間看作一個個循環的波浪,而不是一條直線。這種思維方式,造就了我們民族對盛衰、興替的獨特理解。
說到底,三元九運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它告訴我們,每個時期都有屬于它的氣象和節奏,你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往往事半功倍;逆著時勢,哪怕再努力,也可能四處碰壁。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三元九運”,就是用來判斷“天時”的一把古老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