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與亞洲玄學天后麥玲玲相約中秋大學里, 解讀風水龍脈
189 2025-09-21
“還有哪些人走過午門中門?”“故宮的門,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講究?”孩子們走在故宮博物院威嚴的中軸線,聽老師們講解門的知識,或者跑遍太和門廣場,從門釘、門當、門環、門楣等種種細節中,發現門的學問。
這是故宮博物院宣教部推出的“我要去故宮,萬物來啟蒙”思辨式研學課程現場。這堂關于故宮“門”的課程,就通過一道道故宮宮門,精心設計問題,引領孩子們突破單純的知識學習,層層走向縱深的思辨。
有孩子問:“為什么宮門有門檻,城門沒有?”有孩子問:“木頭不如金屬牢固,為什么故宮不用鐵門銅門?”通過問題,孩子們開始進行思考。通過思考,孩子們得到的不只是知識的擴展,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升級。課程老師錢峰說,課程還巧妙設置了中外各種類型的門的對比,在多元文化比較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門的不同背后,其實是社會傳統文化中的“禮”在起作用。“我們通過小小的‘門’,來透視故宮宏大的文化空間。”
近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各個博物館也積極展開探索。錢峰說,博物館教育需要鮮活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豐富多彩的探究形式,讓孩子們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
故宮博物院宣教部主任果美俠說:“我們以故宮宣教部出版的《我要去故宮》為藍本,推出免費的思辨式研學課程。課程以10個中國文化母命題,巧妙地對應10座最具代表性的宮殿,深入探究故宮建筑的范式文化,展現一座座宮殿背后博大的人文時空。這也是對博物館教育的一種嘗試。”
作者:王 澄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