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身上最頂級的風水:情緒穩定
167 2025-09-21
說起客棧,大家一定對國產劇《武林外傳》印象深刻,每當有客人上門,老白便會熱情地迎上去招呼:“客官,打尖兒還是住店?”
那么,我們的問題就來了,打尖兒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打尖兒”就是吃飯的意思。
通常認為,古代的很多客棧,都是同時提供食宿服務的,大廳里擺上桌子招待客人,二樓和廂房則是客房。
客人既可以單獨選擇餐飲服務或住宿服務,也可以選擇打包購買,這個類似于我們今天“客房含早餐”。因此,店小二才會問那句話,明確客人的需求。
關于“打尖”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則有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古代做飯前要先生火,就有一個用打火石的動作,俗稱“打火”,久而久之,“打火”就等同于“吃飯”了。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因為筆誤就誤傳成了“打尖”,而這個詞的發音又比“打火”響亮,以訛傳訛,就稀里糊涂地固定了下來。
當然,也有人認為,“打火”的本意是“打伙”,古代軍隊中,十人為一“伙”,吃飯時用一個鍋煮飯,所以“打伙”等于“吃飯”。
還有人認為,“尖”就是“零食”的意思,“打尖”的本意是“吃點心”,也就是正餐之間隨便吃點東西。
古代的旅途之中,常處于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尷尬境地。走累了,大家就找個干凈地方坐下來歇腳,吃點干糧充饑,然后再接著趕路。
時間長了,哪怕是旅途中去客棧吃飯,也被習慣性地稱為“打尖”了。
以上的幾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是正解,如今已不可考證。不過我們至少可以肯定,打尖、住宿,都是客棧的功能之一。
順便在多說幾句古代的客棧吧,畢竟因為《武林外傳》、《龍門客?!返冉浀溆捌木壒?,大家一定會對古代客棧非常好奇吧!
中國當代散文家汪曾祺,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過客棧,我覺得很有畫面感:
客棧的格局大都是這樣:兩進房屋,當中有個天井,有十來個房間。磚墻、矮窗。不知什么道理,客棧的房間哪一間都見不著太陽。一進了客棧,除了覺得空氣潮濕,還聞到一股長期造成的洗臉水和小便的氣味。這種氣味一下子就抓住了旅客,使他們覺得非常親切。對!這就是他們住慣了的那種客棧!他們就好像到了家了。
客棧房金低廉,若是長住,還可打個八折、七折。住客棧的大都是辦貨收賬的行商、細批流年的命相家、賣字畫的、看風水的、走方郎中、草臺班子“重金禮聘”的名角、尋親不遇的落魄才子……一到晚上,客棧門口就掛出一個很大的燈籠。燈籠兩側貼著扁宋體的紅字,一側寫道“招商客?!?,一側是“近悅遠來”。
這段文字,很有身臨其境之感。
除了住宿、吃飯之外,古代的旅館還帶來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羈旅詩。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因為交通不便,旅行是一件漫長而艱苦的事情,有時還會遇到洪水猛獸、盜匪剪徑等危險。
因此,古人在旅行時的心情,遠遠沒有我們今天這樣舒暢,而是充滿了惆悵與感慨。旅館之中,夜深人靜,身在異鄉,前途渺?!@些情緒積淀下來,就很容易變成一首首風格獨特的詩歌,被稱為羈旅詩。
比如,李白的“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白居易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杜牧的“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陸游的“山驛凄涼,燈昏人獨寢”等等,都是此類詩歌的杰作。
據說,唐代還很流行在客棧的墻壁上題詩,后來的旅客則會加以步韻唱和,也在原詩后面題詞。
比如,辛棄疾有一次在客棧墻壁上看到一首題詩,是一位不知名的女子所寫,詩中抱怨丈夫急著趕路而不顧惜剛生過小孩的她。
看過之后,辛棄疾非常感慨,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中有“水村山驛。日暮行云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的感人詩句。雖說亂涂亂畫不太文明,也算是一段文學佳話。
總之,古代的客棧,盡管遠遠不如今天的方便、舒適,也還是為漂泊在外的士子、商人們搭起了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