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與亞洲玄學天后麥玲玲相約中秋大學里, 解讀風水龍脈
189 2025-09-21
你可能聽說過“拔牙疼”“剖腹產疼”“燒傷換藥疼”,但你知道嗎?
在一份真實的疼痛評分調查中,肛門區的手術,尤其是痔瘡手術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居然名列前茅,甚至高于一些開腹手術和骨折治療。
這兩種手術的術后疼痛嚴重性,遠遠被大眾低估了,而且——不好意思說,疼起來真的能讓人懷疑人生。
說到底,誰也沒想到,一個“屁股上的小毛病”,居然能讓成年人疼得滿床打滾、夜夜失眠、下床如蹲坑、如廁像渡劫。尤其是那些“手術前淡定如老狗、手術后哭爹喊娘”的病人,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真香”現場。
那問題來了——為啥這倆手術這么疼?疼的機制到底是咋回事?疼了之后該怎么辦?咱們今天就把這點事說開了,說透了。
先說個最“接地氣”的例子。你被紙割破過手指沒?是不是小小一道口子,疼得心跳加快?那你想象一下:在你坐著、走路、上廁所的地方,劃上幾刀,然后每天要擦、洗、拉,還不能結疤,天天“回憶”創傷,這種反復刺激,是不是很折磨?
肛門這個部位,神經密布、張力大、活動頻繁,是人體的“疼痛密集區”,一點小動作都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而痔瘡手術和肛周膿腫手術,偏偏就發生在這個“風水寶地”。術后傷口暴露、創面大、恢復慢,而且不能縫合,只能靠它自己慢慢長肉。這種“肉包肉”的恢復方式,說好聽點是生理性的,說直白點就是“天天撕裂重創、重走長征路”。
你要是覺得術后疼幾天算正常,那你可能還沒經歷過術后第3天——俗稱“地獄開門日”。因為麻藥徹底代謝,加上組織水腫達到高峰,這個時候的疼痛,堪比“用刀反復剮蹭神經末梢”。有患者形容:“每次上廁所像在火山口蹦極,拉完一泡汗,躺回床上喘半小時。”
再夸張點?有位30出頭的公司白領,術后第5天凌晨3點,實在忍不住疼,自己掏出手機打120,說:“醫生,我屁股疼得快瘋了,真的想求你們打個麻藥讓我睡2小時。”這不是個例,這是常態。
那為啥這么疼?說到底,是肛門區神經密度高、傷口易污染、局部張力大、排便不可避免這幾個因素疊加,構成了“疼痛完美風暴”。
特別是肛周膿腫切開引流這種操作,本質上是把一個已經化膿的區域徹底打開、清洗、暴露,然后——放任它自己慢慢長起來。這不是簡單的刀口疼,這是膿腔塌陷、組織壞死再重建的那種生剜活剮。這種創口必須每天換藥,清洗、消毒、敷料更換,每一步都像在“用鹽搓傷口”,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
術后疼痛不只是生理的折磨,更是心理的拉扯。有病人甚至出現術后抑郁、失眠、焦慮癥狀,每天最怕的不是傷口,是“上廁所”和“換藥”這兩件事。有的患者排便時會咬毛巾,換藥時需要握著家屬的手才敢進診室。這種疼,是不是應該被認真對待?
那問題來了,我們是不是能避免這些痛苦?答案是:術前準備、術后管理、心理建設,一個都不能少。
術前要有“疼”的心理準備。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身體的尊重。很多人以為“做完手術就好了”,結果術后疼到懷疑人生,反而心態崩了。正確的心態是:疼是正常的,疼是可以控制的,但疼不會立馬消失。
術后管理要用科學手段,而不是硬扛。口服止痛藥、局部坐浴、冷敷、適當鍛煉、調整排便習慣,這些都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需品。尤其是坐浴,每天泡三次,比念經還重要。它可以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減少腫脹,清潔傷口,緩解疼痛。
別指望一泡就不疼了。但你不泡,疼得更兇。疼痛管理是個系統工程,不是靠忍就能扛過去的。有些醫生會根據情況開一些局部麻醉藥膏或坐浴液,這些不是“安慰劑”,是真正能減輕痛感的“神器”。
還有個被忽視的點——飲食和排便管理。術后前幾天,排便是最大挑戰。如果便秘了,那就是“傷口火燒連營”;如果腹瀉了,那是“傷口泡湯連環炸”。
吃點清淡、軟爛、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喝水,必須的。有時候醫生還會建議術后初期使用輕瀉劑,別抗拒,這是為了讓你“順利過關”。
說到底,痔瘡手術和肛周膿腫手術,不是“輕輕松松割個包”,而是一場“屁股上的修羅場”。它之所以痛,不是因為醫生技術差,也不是你體質特殊,而是因為這個部位的特殊解剖和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天生“敏感+高危”。
我們不能因為“痔瘡是小病”“膿腫是點膿”就輕視這類手術帶來的后果。真正的成熟,是面對疼痛時的坦然,是對身體的尊重和照顧。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準備做這兩類手術,請務必記住一句話:
術前做好功課,術后科學管理,疼痛這關,能過;但別指望輕松過。
你也經歷過這類術后疼痛嗎?或者正在經歷?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真實感受,我們一起熬過這段“坐立難安”的日子。
疼痛雖苦,有人陪著,總好過一個人扛。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痔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年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20,23(6):501-506.
2. 中國中西醫結合肛腸學會.肛周膿腫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2021年)[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21,27(5):421-426.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對此,您有什么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