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風水局:你不知道的 “西藏魔女” 與 “十二鎮(zhèn)魔寺”
186 2025-09-20
命里究竟有沒有“天子命”?要說起來,這古人還就挺信這一套。尤其亂世當頭,刀光劍影,有本事的都想問問老天爺,自己是不是那能決定江山社稷的那個人。咱們今天要說的,卻偏不是朱元璋那個“地里刨食”的傳奇,而是跟他一起攪動過風云的——陳友諒。命運到底是不是一盤早下好的棋?陳友諒有點兒親身試了試。
他小時候的故事,聽起來跟隔壁破屋里撿廢品的孩子差不多,沒有皇族血統(tǒng),也不是什么名門貴胄。不說別的,他爹是個踏踏實實的漁民,家里沒幾文錢。要不是亂世逼出來的野心,也許陳友諒會一輩子守著那幾張破漁網(wǎng)。其實大家都差不多,那個年代誰日子好過?朱元璋走頭無路去當和尚,陳友諒就學識多一點,但基礎也就那樣。
年輕的陳友諒,不甘心只做個打魚佬。家里省吃儉用,還是攢下了點讀書的錢。這個機會可不多見,陳友諒爭這口氣,拼著命也要坐下來攤開書卷看。他渴慕的不是書中的風花雪月,而是指望從這里殺出一條路,哪怕只是在鄉(xiāng)里能混口飯吃也是好的??扇四?,別總以為自己看得清天意。陳友諒還在琢磨下一步棋的時候,命運已經(jīng)給他安排了個“不靠譜的劇本”。
有一天,他碰見了“傳奇NPC”——算命先生。說真的,現(xiàn)在的人誰會信?可在那個動不動天崩地裂的年頭,命運二字比誰都沉。陳友諒其實半信半疑,也帶著點賭氣和試探,聽聽這位先生嘴里能說出什么玄機。
算命先生端詳了半天,板著指頭念叨沒完,也沒再拉長調(diào)子,直言不諱:“你有天子命!”要擱別人估計笑出來了,陳友諒卻半是相信半是下意識真當回事。他甚至還拉著那算命先生去自己家祖墳轉(zhuǎn)了圈兒。得,這一看不要緊,那先生又說:“你們陳家,日后會出大貴人!”
這話像是平地里起了個春雷,陳友諒心里別提多激蕩了。其實啊,人生往往就敗在心動一刻。有時候一句話像釘子,吱哇進去,再拔就難了。他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就相信,那個人一定是自己。
接下來算命先生又讓出了個主意,說什么只要在祖墳邊挖九口池塘,把風水龍脈護住,這陳家富貴可保無虞。你信嗎?陳友諒信了。半信半疑也罷,反正別無出路,這種玄乎其玄的希望,比空空如也的日子強。
結(jié)果呢,半年的時間真讓他開了眼:陳家墳頭,雜草半根生不起來,隔壁的全是綠汪汪一片。世人最怕的就是這種“見了活鬼”的感覺,陳友諒驚了,信了,不猶豫了。
挖池塘成了頭等大事,陳友諒起早貪黑,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愣是挖出了八口池塘。就差最后一個的時候,天像有意作對似的,一下子陰云密布,下足了幾十天的大雨,泥潭里連豬都懶得打滾。也有種說法,說他剛動手正要挖第九口池塘時,起義軍的隊伍浩浩蕩蕩經(jīng)過他家門口。
你說巧不巧——天意還是巧合?陳友諒站在自家門口,看著隊伍像長蛇繞村而過,心里一熱,池塘的事反倒慢慢淡了。命運的岔路口,有人等雨停,有人一頭扎進風暴里。陳友諒成了后者。
他沒有回頭補第九口池塘。家和命運都留在身后,他自己則一頭扎進了徐壽輝的起義軍。陳友諒是那種進了大隊伍、骨子里就不肯甘平凡的人。拼命沖殺,智勇兼?zhèn)?,沒幾年,他果然拼出頭角。
但風云人物哪有幾個能安然到頭?倪文俊當年刺殺徐壽輝,失敗后躲到陳友諒身邊。若是照著江湖故事本子,倆人或許該有點兄弟情深??申愑颜徤狭说?,刀子沒抖,倪文俊連人帶勢力直接被他包圓。說殘酷也好,說無情也好,權(quán)力場就是這樣,刀下不留情。
過了幾年,陳友諒的胃口越來越大。他已是徐壽輝麾下最大權(quán)臣,卻偏不愿做二把手。三年后,索性不見外,親手做了“清君側(cè)”的那個人,徐壽輝死于他刀下。陳友諒,終于當上了帝。
說起來,算命先生那句話也算兌現(xiàn)了一半:他確實坐了龍椅??墒牵淆堃蔚哪且豢?,大概沒人會再問自己“那第九口池塘呢?”人心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風水明天興衰。
但命運從不放過任何人在角落里留下的小疏漏。江南以南,陳友諒的地盤不小,卻偏偏還有個朱元璋在南邊咬著牙不松口。兩人你來我往,拼到最后能撐住的才是贏家。
陳友諒的困局,其實早埋下了。也許那第九口池塘象征的,不只是風水。你看他,起事靠膽氣,手段足夠狠,可和官員、部下、百姓的心,總隔著堵墻。孤獨的路,哪怕一開始跑得快,最后多半都得自己扛。朱元璋不一樣,他懂得低頭、能拉攏人,也別小看“得人心”這點事。
說到底,陳友諒未必比誰差,甚至論兵力論地盤,還有過人之處。可他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連手底下的心思都揣不明白。打仗可以靠膽大,坐江山卻要長情。陳友諒活成了個謎一樣的狠角色,別人看他只見血腥,難得見溫情。
命運最后一次做選擇題,是鄱陽湖邊。萬人吶喊,刀槍交錯,最后還是朱元璋贏了。陳友諒落敗時,臥在船艙,或許第一個想起的并不是江山,而是那沒挖完的第九口水塘。命運,總歸是請你補作業(yè)——只是這次,再沒機會了。
你說一切都是命嗎?還是性格決定結(jié)局?也許陳友諒和那個池塘一樣,都是留了一口氣、欠了個結(jié)。但歷史從不喜歡圓滿,該咬人的尾巴,總要咬上一口。我們常說“悔不當初”,可真到末路時,有幾個人能忍下那一鍬再挖完第九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