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臉,富記腰,真正福貴的人,身上都有這幾大特征,不是迷信!
135 2025-09-21
民國二十一年的初夏,江南常州的青果巷里,“同福糧行” 的伙計們正忙著將新到的大米搬進庫房。掌柜沈德安站在柜臺后,看著賬本上日益減少的利潤,眉頭擰成了疙瘩。他今年四十六歲,從父親手中接過糧行已有二十年,靠著 “誠信為本、平價售糧” 的規矩,糧行曾是巷里最紅火的鋪子。可近來,周邊新開了好幾家糧行,不僅價格更低,還搞起了 “買糧送油” 的活動,同福糧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庫房里的陳糧越積越多,連伙計們的工錢都快湊不齊了。
糧行的老賬房周先生看他整日愁眉不展,便勸道:“掌柜的,城西的天寧寺里,有位了塵高僧,見多識廣,您不如去問問他,或許能尋到些法子。”沈德安本不信 “求神問卦” 之事,可眼下實在走投無路,便揣著兩包上好的龍井,踏著青石板路去了天寧寺。
了塵高僧正在寺后的菜園里鋤草,見沈德安前來,便放下鋤頭,邀他在竹凳上坐下。聽聞沈德安的困境后,高僧笑著指了指寺中香爐旁懸掛的一串銅錢:“施主莫急,老衲曾在古籍中讀到,銅錢雖為尋常之物,卻藏著‘守業、聚財、祈福’的寓意。若掛對位置,能讓人在生活中多些美好,這并非迷信,而是借物明志,讓日子更有方向。依老衲之見,你可以試試,或能為你家添些助力。”沈德安眼中一亮,連忙追問:“高僧,是哪三個位置?還請您細說。”
了塵高僧帶著沈德安來到寺廟的山門前,指著門楣上懸掛的銅錢串說:“這第一處,便是自家的大門玄關。大門是一戶人家的‘門面’,也是‘氣口’,往來的客、流通的財,都從這里進出。將銅錢掛在玄關處,尤其是門的右側 —— 在民間習俗中,右為‘守’,象征著守護家業、留住人氣。”
沈德安疑惑地問:“高僧,銅錢不過是金屬薄片,怎會有‘守業護家’的作用?”高僧解釋道,“你看這銅錢,外圓內方,‘圓’象征著包容,能接納四方客;‘方’象征著規矩、堅守,不丟立身本。掛在玄關處,一來,能提醒你‘守規矩、重誠信’—— 你家糧行的根基是‘平價售糧、不缺斤短兩’,只要守住這份規矩,老主顧自然會回來;二來,銅錢的‘銅’與‘通’諧音,寓意‘通路、通財’。”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前幾年,蘇州有位開布莊的施主,生意也遇到了困境,后來聽了老衲的建議,在布莊玄關掛了一串銅錢。他說,每次開門看到銅錢,就想起‘守規矩、通思路’的道理 —— 既不隨意漲價,又學著進些新式花布,沒多久生意就好了起來。這不是銅錢帶來的財,是銅錢提醒他守住根本、靈活應變,才讓家業有了轉機。”
沈德安想起自家糧行 —— 父親在世時,無論行情好壞,從不多收一文錢,也從不少給一兩糧,老主顧都信得過;可如今,他為了競爭,竟學著別家偷偷缺斤短兩,老主顧們漸漸不愿再來。他臉上一紅,輕聲說:“高僧所言極是,是我丟了糧行的規矩,才讓生意冷清。”
從寺廟回來后,沈德安立刻讓伙計找了一串銅錢,用紅繩串起,掛在糧行大門的右側。他還在銅錢旁貼了一張告示:“同福糧行,平價售糧,足斤足兩,童叟無欺。”后來,越來越多的老主顧回到了同福糧行,糧行的人氣漸漸旺了起來。沈德安這才明白,大門玄關的銅錢,不是 “招財的法寶”,是 “守業的警鐘”—— 它提醒著自己守住誠信的規矩,也讓顧客看到了自家的誠意,這便是 “旺家” 的第一重智慧。
可庫房里的陳糧還是賣不出去,沈德安又犯了愁。他再次來到天寧寺,了塵高僧這次帶他去了寺里的齋堂。“這第二處,便是家里的糧倉。” 高僧指著銅錢說,“糧倉是‘衣食之源’,將銅錢掛在這里,寓意‘豐衣足食、糧倉充盈’。
那么第三處是哪里呢?隨后了塵高僧帶著沈德安來到寺里的藏經閣,指著書桌案頭擺放的銅錢說:“這第三處,便是自家的書桌案頭。隨后高僧解釋道,“你看這銅錢,外圓內方,能時刻提醒你‘做人要圓融,做事要方正;。放在案頭,一來,能讓你在規劃生意時,既堅守‘誠信’的方正,又有‘靈活’的圓融 —— 比如你家糧行,可既賣糧食,又賣糧食制品,拓寬經營;二來,能激勵家人‘勤勉。”
沈德安恍然大悟,回到糧行后,他立刻在糧倉門上掛了一串銅錢,還讓伙計把庫房里的陳糧搬出來,挑出完好的部分,送到巷里的糕點鋪,做成米糕、湯圓粉;剩下的碎米,就低價賣給養殖戶,做成飼料。這樣一來,陳糧不僅沒浪費,還賺了些差價,庫房也空出了地方能存放新糧,隨后還在自己的書桌案頭放了一串銅錢。
后來同福糧行的生意越來越好了,有一次沈德安帶著家人去天寧寺上香,向了塵高僧道謝。高僧看著他意氣風發的模樣,笑著說:“施主不必謝我,這不是銅錢的功勞,是你和家人守住了誠信、珍惜了糧食、付出了勤勉。銅錢不過是個‘引子’,真正的‘旺家’,從來都是靠人的努力與用心。”
沈德安點頭道:“高僧所言極是。以前我總以為‘旺家’要靠運氣,現在才明白,所謂‘招財納福’,是靠守住規矩聚人氣,靠勤勉思考謀發展。這三串銅錢,就像三面鏡子,映出了我們的不足,也照亮了我們的方向。”
大家如果還有別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和討論,同時也歡迎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