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VS清東陵風水大戰:朱元璋如何“斬龍脈”壓制滿清?
169 2025-09-21
廣東文物古跡之八
《慕遇城跡?文旅行》出品
作者 \ 鄭望學
潮汕第一名臣鄭大進墓
潮汕第一名臣到底是誰?有人說,是明朝兵部尚書、宣大總督、太子少保翁萬達(詳見作者往期文章《他官至兵部尚書,號稱“嶺南第一名臣”,皇帝御葬于龍脈風水寶地》);也有人會說,是清朝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太子少傅鄭大進。這兩位同為揭陽人,一個乃明代武將,一個乃清代文臣,雖都官至一品,但論政?治?地位,鄭大進稍?勝一籌。“世有千年池厝渡,人無百年鄭大進。”這句話是潮汕人對他的好評,其人其事,家喻戶曉,千古流芳!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墓卻被毀,如今只剩殘碑,湮沒在荒草叢?中……
鄭大進墓碑
鄭大進墓是一座大型清代名宦墓,由墓塋和神道石刻組成。?1988年10月被列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揭陽鳳歸山風水局
墓塋位于揭陽普寧市廣太鎮多年埔村東南方向鳳歸山北麓山腰處,已被毀被盜,目前呈荒廢狀態;神道石刻位于山后村洪山園,保護較完好。
鄭大進墓簡介
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偏西,即巽山乾兼巳亥三度立向,風水上西北代表乾位,乾代表天子乾隆,以示向乾隆皇帝表忠心之意。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鄭大進墓
該墓為鄭大進夫婦合葬墓,約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距今有240多年歷史,因年久失修,人為破壞(據聞毀于文革期間)。?目前墓園荒廢,雜草叢生,墳頭只剩封土堆,墓碑斷裂且殘缺,碑文斑駁,字跡依稀可見:
被破壞的鄭大進墓塋
“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直隸總督考勤恪謙基鄭公、誥封一品夫人前淑人恭人宜人妣懿德嗣徽江氏墓”等字樣。
鄭大進墓前的石像生
墓前原有成兩縱排列的石馬、石羊、石獸、石人、華表石雕塑各一對,目前大多已損毀,呈東倒西歪狀,散落在墓地周圍,或是被泥土埋沒,或是被雜草樹枝覆蓋,?猶如荒?冢?一般凄涼。?
鄭大進墓前的石像生
墓塋右側有一天然巨石,刻有鄭大進生平事跡,石刻成長方形,高1.6米,寬2.5米,歷經兩百多年風吹雨打日曬,上面字跡已糊糊不清,難以辨認。
鄭大進墓右側的天然巨石石刻
墓前左右還分列有兩座石碑亭,形制相同,左為乾隆皇帝“欽賜祭文”石碑亭,右為乾隆皇帝“御賜碑文”石碑亭。
鄭大進墓遺存的“欽賜祭文”石碑亭和“御賜碑文”石碑亭
目前兩座石亭均已殘破不堪,其中乾隆皇帝御賜碑文石碑亭亭蓋殘缺,慶幸的是亭中立著的石碑保存較完好,石碑由石赑屃馱著,高約2米,寬約1米,四周陽刻花邊圖案,碑文陰刻楷書,使用漢、滿兩種文字。
乾隆皇帝欽賜祭文石碑亭
“祭文”和“碑文”行文不同(“祭文”由乾隆皇帝親自撰寫,足見乾隆對其的寵幸),而內容相近,主要都是褒揚鄭大進的宦跡和政績。
乾隆皇帝御賜墓碑
鄭大進墓神道石刻距墓塋約兩公里遠,可見其墓園規模宏大,按照清代一品大員墓建造,占地上百畝,延伸方圓數公里。如今,神道、墓廬、牌坊已不復存在,只留下神道入口的石刻。
鄭大進墓神獸
石刻刻于一天然巨石上,為鑿平的長方形版面,朝向西北,高3.4米,寬1.3米,碑文正楷陰刻:
“乾隆四十八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九日立石,皇清賜進士第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直隸等處兼管河道提督軍務糧餉紫荊密云等關隘兼管巡撫事加四級勤恪鄭公神道,賜進士經筵護官戶部左侍郎年家姻眷弟董誥頓首拜”。
鄭大進墓神道石刻
石刻保存完好,字體遒勁有力且十分清晰,其書寫者董誥(嘉慶朝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即宰相)以書畫著稱,為清代大書法家,令這塊石刻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很高藝術價值。
據作者探訪發現,從神道到墓地,隨處可見由當地鎮政府和村委樹立的藍底白字告示牌,諸如“文物是國家的財產,杜絕侵占破壞”“文物保護,尊重歷史”“留下歷史,保護古跡”“保護文物,利在千秋”等。
鄭大進墓周邊文物保護告示牌
此外,墓地還裝有多個太陽能監控,24小時防控不法者盜墓、破壞。
雖然鄭大進墓已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目前墓園仍然還是荒廢狀態,令人唏噓不已!堂堂清代一品大員、潮汕第一名臣,其墓卻荒草叢生,墓碑斷裂,碑文斑駁,如不仔細辨認,難免會誤認為是一處無主失祭的荒冢野?墳?。
風過荒冢悲聲起
月照孤影魂茫然
繁花散盡空余夢
惟有凄涼伴墓旁
鄭大進墓殘碑
鄭大進(1709-1782),字譽捷,號謙基、退谷,今揭東玉滘鎮山美村人,從小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
鄭大進府中懸掛的主人生平介紹
乾隆元年(1736)進士及第,歷任肥鄉、南皮知縣,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山東濟東道臺,浙江按察使,湖南、貴州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河南、湖北巡撫,湖廣總督等職。
乾隆四十六年(1781),73歲高齡的他被乾隆皇帝委以直隸總督重任。直隸總督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長兼河北省長,一般都由皇帝最為信任的重臣擔任,政治地位遠高其他總督之上。
在直隸總督任上,鄭大進革除積弊,關心民生,興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查勘永定河工程,于九龍河分段深挖和疏通并修筑閘位,一舉解決北京市用水和永定河通航難題,得到百姓的贊揚和皇帝的表彰。
次年(1782)八月加封太子少傅銜,三個月后不幸病逝于任上,享年74歲,贈兵部尚書,謚勤恪,乾隆皇帝欽賜祭文,御賜碑文。乾隆四十九年(1784)歸葬揭陽鳳歸山風水寶地。
鄭大進府“大夫第”
葬禮由時任戶部左侍郞(后升為嘉慶朝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即宰相)董誥主持,時廣東各級官員前來憑吊者絡繹不絕,當地百姓前來送葬者萬人空巷。
由此可見,鄭大進是一位為官清廉,重視民生,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
相傳,乾隆年間,他的家鄉山美村與鄰村池厝渡村,因山地田園以及水利權屬問題發生了糾紛,兩村因此結下了世仇,就連當地官府出面調停也解決不了。
后來,隨著山美村鄭大進的官越做越大,官拜直隸總督,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村里人便開始倚仗他的權勢,多次去信向鄭大進告狀,請其出面向池厝渡村施壓。
某年鄭大進回鄉省親,為了排解鄉鄰糾紛,特發出請帖,邀池厝渡村“三老”前來赴宴。池厝渡村的“三老”帶著厚禮,戰戰兢兢地前來赴宴。
山美村人則洋洋得意,希望鄭大人能狠狠地教訓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池厝渡村人。
鄭大進府正廳懸掛“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揭陽知縣蕭應植題贈
當池厝渡村人剛一進山美村地界,便見鄭大進親來迎接,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眾人正欲上前施以大禮之時,只見鄭大進急忙上前阻止道:“毗鄰叔侄,何須大禮!”有說有笑地領著“三老”進村上席。
席間,酒過三巡,鄭大進向鄉親們敬酒道:“強弱之不敵,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害子孫乎!”一番曉之以理的肺腑之言,令兩村村民動容,持續幾十年的山美村和池厝渡村舊怨全消。從此兩村和睦相處,世代修好。
鄭大進府內保存的清代名家繪制的鄭大進及夫人畫像
令人欽佩不已的是,位高權重的鄭大進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化干戈為玉帛,為了鄉民的團結,千古留芳名。從此,一句“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成為潮汕地區世代相傳、家喻戶曉的美談。
史上關于鄭大進的奇聞軼事還有不少,如?“蟒蛇化身”“妹代姐嫁”“神算先生”等故事流?傳?甚廣,其中“貓兒撈魚韓江邊,后世賢孫必封疆”的風水奇聞,更?是傳?得?神乎其神。
韓江邊上的鄭大進曾祖墓
據聞,鄭大進曾祖墓位于豐順縣豐良鎮韓江邊,大發人丁富貴。穴立乾山巽向兼亥巳,右午丁水入堂倒左出中陽乙卯口,坤壬乙局,喝“上嶺蛇形”之穴。
該墓面朝韓江,逆水來朝,穴前轉彎環抱,對岸案山重重應穴,遠朝鳳鳥髻,堂局美不勝收。風水上謂“催官發貴寶地”,有“貓兒撈魚韓江邊,后世賢孫必封疆”之說。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曾祖下葬后14年(1709年)鄭大進出世,年少的他有“神童”之稱,27歲中舉,28歲中進士,后一路平步青云成長為封疆大吏,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少傅。
眾所周知,鄭大進是潮汕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是一位勤政?廉潔的好官,政績卓著,皇帝器重,百姓愛戴,據說,貴州至今還保存有他的功德碑。這樣一位為國為民的清?官?,他的墓園理應得到妥善保護。作者在此呼吁有關部門、?鄭大?進?后人和?鄭?氏?族人,共同出資修復重建鄭大進墓園,與??他?的府?邸?鄭大進府被?完?整地保留利用一樣,成為一處?知?名的文?物古跡,?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潮汕第一名臣,激勵教育后人。
鄭大進府位于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現為揭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為慕遇城跡作者鄭望學(80后,湖北人,現居廣州北)原創,首發于今日頭條,侵權必究!作者公眾號和百家號同步更新,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