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爐煮茶|古猗園的魅力
潮新聞客戶端 金毅
去過一次古猗園,總是念念不忘,尋著空一去再去。
上海有不少明清園林,大大小小總有幾十處,各具精彩。
可我獨鐘古猗園,除“風(fēng)景這邊獨好”外,還兼顧人文雋永,一屋一閣,一亭一塔,一花一木,都藏著悠遠(yuǎn)的歷史,頗耐人尋味。
佳景勝地,入目驚艷者多,入目動心者稀,是為美得深邃。

一
總體說來,上海是座年輕而平面的城市,想要欲窮千里目,秀麗山峰不可尋,只能“樓”高人為峰。最是黃埔江邊,高樓危危林立,如三千佳麗盛裝扎堆,眩目的霓虹燈像身上佩戴著華貴的奢侈品,夜幕下珠光寶氣,個個星目顧盼,巧笑倩俏,風(fēng)采奕奕。但是,在如此新潮張揚的外表下,上海仍深藏著低調(diào)內(nèi)斂的傳統(tǒng)文化形致,只是淹沒在高樓大廈里,如同不肯拋頭露面。有心要找也容易,走進(jìn)甬巷深處或者近郊,發(fā)現(xiàn)這座外向而時尚之都,居然也卜居著一群散發(fā)襲襲明風(fēng)清韻的古典美人,近年盛行復(fù)古風(fēng),一番梳妝打扮,似超逸于煊赫時空,延華駐采,眉目精致,風(fēng)華絕代,“飄然有出世之姿”,古猗園就是之一。
古猗園本是座江南私家園林,位于嘉定區(qū)南翔鎮(zhèn),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古鎮(zhèn)。梁天監(jiān)年間,那是個佛教鼎盛時期,梁武帝蕭洐是個奇葩皇帝,舍道事佛,并身體力行,戒葷戒色點戒疤,朝堂之上張口“阿彌陀佛”,搞得萬乘之尊如同苦行頭陀。有帝王當(dāng)“帶頭大哥”,佛教空前興盛,殺生少了,重刑犯與牲畜們待遇差不多,都能安然無恙地幸福過一生;寺院廟宇多了,如雨后春筍,天下興建,“南朝四百八十寺”,描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盛況。話說當(dāng)時一名法號“德齊”的和尚,游方至疁城鄉(xiāng)(那時的嘉定名),看見一只翎羽如雪的仙鶴白天旋翔碧霄,夜晚棲憩在巨石之上;方外之人,獨具慧眼,德齊看出此地有福靈之祥,可揚梵音,能弘佛法,于是就地修建寺廟。待寺廟落成,功德圓滿,白鶴也展翅南飛,一去不復(fù)返。德齊便將寺廟取名“白鶴南翔寺”,也就是南翔鎮(zhèn)名字的由來。
風(fēng)水寶地,聚氣生精,素受眼光與實力并存者垂涎。明嘉靖年間,河南通判閔士籍在距寺廟不遠(yuǎn)處置地造屋建園,是為古猗園雛形。后來園子幾經(jīng)易手,規(guī)模上不斷做加法,樓臺錯落,碧水蕩漾,蔚為大觀。解放后,“私”姓“公”,敞開大門,園林為人民服務(wù),市民以主人的身份自由出入。時至今日,政府更加重視大眾的休閑去處,公園修舊如舊,并繼續(xù)擴建,打造成集古建與山水于一體的良苑勝境。古猗園目前占地140多畝,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已是不可多得。

“古猗園”這名字起得有點怪,原名“猗園”。古人給自己的得意之所取名,總是絞盡腦汁,慎而重之,不亞于給自己孩子或者書齋起名號。首先要有出處,一般從先賢的言語或著述中擷菁;其次有些喜歡賣弄學(xué)問的主,為了凸顯自己學(xué)識淵博,專找生僻的字眼下手,存心讓普通民眾看不懂,最好能讓多數(shù)讀書人看了也懵圈?!扳ⅰ弊旨骖櫫诉@些要素,本人不負(fù)園主所望,“書到用時方恨少”,愧忝多數(shù)懵圈之列,看了介紹,方知取自《詩·衛(wèi)風(fēng)·淇奧》里的“綠竹猗猗”,還有嵇康《琴賦》中“微風(fēng)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裊裊”,都有美貌豐盛的意思。如果沒讀過這兩篇詩文,的確能滿足起名者的虛榮。前一篇我讀過,但沒記住,等于沒讀;后一篇只知“余音裊裊”成語,卻未究來路,壓根渾然無知,是查了書本才找到出處的,可謂花開幽谷,不涉足難聞其香。清乾隆年間再修葺時,園主洞庭山人葉錦覺得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園子既是上個朝代的產(chǎn)物,又遺產(chǎn)嬗遞,傳承有序,應(yīng)予倍加珍惜,便在“猗”前加“古”,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據(jù)載,園子初建時即有“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guī)模,這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大的工程了。設(shè)計者是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雕刻者試水建筑業(yè),出手仍是精品,說明藝?yán)硐嗤?,要讓作品成為傳世的藝術(shù)品,最重要的是審美眼光,最要緊的是精雕細(xì)琢。
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實業(yè)家方劍閣捐資建白鶴亭,亭高9米,亭尖塑五方寶石花籃,白鶴昂首展翅欲飛,亭柱書一聯(lián):“欲問鶴何去,且看春滿園?!笨芍^白鶴留春,仙氣飄飄。

二
作為典型的江南園林,古猗園盡得謀篇布局之妙。
上海人善于“螺絲殼里做道場”,何況古猗園是個大殼子,足夠設(shè)計師們量體裁衣,措置裕如,劃分出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六個景區(qū),就像人們通常要把房子區(qū)分出客廳、臥室、廚房、餐廳、盥洗、衣帽間等,既渾然一體,又相對獨立,井然有序。古猗園該有的都有,比如樓臺亭閣、水榭山房、古木老樹、奇花異草、假山曲徑、小橋流水、池塘畫舫、飛鳥游魚等等,個體小巧精致,整體侈麗閎衍。
逸野堂文味濃郁,位于園林的西北角,園中的“老區(qū)”。我見到許多喜歡書法者在堂內(nèi)盤桓揣摩,原來他們遇見了經(jīng)典名作。最醒目的是由董其昌題額的“華巖墨?!彼淖?,應(yīng)該是他某次回鄉(xiāng)時所書,筆勢險勁,瀟灑生動,風(fēng)華自足。董是明代書畫界的大神,上海松江縣人,他官做得大,雖然人品官德不怎么樣,為后人唾噦,但字的確寫得好,無愧一代宗師稱號,康熙贊之為“天姿迥異”“豐神獨絕”。董大咖能在此留下墨寶,可見堂上曾高朋滿座,雅士云集,實為“當(dāng)時高蹈翰墨場”,這些人意氣風(fēng)發(fā),揮毫潑墨,傾玉瀉珠,創(chuàng)撰過不少錦繡字文?,F(xiàn)在,梁柱上仍懸匾掛聯(lián),都是幾代書界大家手跡,酣暢淋漓,端的是蓬蓽生輝,稱之為一席書畫盛宴,也不為過。
年歲與園子幾乎同齡是一棵“盤槐”,民間也叫“龍爪槐”,訖今近五百歲,依然如風(fēng)華正茂,盤根亭立,翠冠如蓋,生機盎然,系上海市一級保護(hù)樹木,且與龍飛鳳舞的楹聯(lián)匾額相得益彰。

有研究風(fēng)水學(xué)的人說:南翔鎮(zhèn)聚財,因為水系發(fā)達(dá),河道彎曲靈通,金蟾喜居。咱不懂玄學(xué)機奧,對財不財?shù)囊矝]有興趣,但南翔的確曾是通商大埠,河渠縱橫,湖塘星布,我感興趣的是流進(jìn)古猗園的水,被利用得活潑生動,打造出湖的群落,一滴沒有浪費。
戲鵝池應(yīng)該有天鵝游弋,我?guī)状蝸矶紵o緣得見,旁邊的一位老人告訴我說,可能是不喜歡總被人戲,躲起來了。白鶴見到了,就是傳說中南飛而去的同類,蒹葭叢中亭亭玉立,可走近一看,卻是永駐于此的雕塑,倒也栩栩如生。

永駐不動的還有泊于湖畔的“不系舟”,一艘石舫,體積與畫舫相當(dāng),只是玉石代替了木質(zhì)。“不系舟”這個名,據(jù)說是明代“洞里赤煉蛇”祝枝山題的,可惜字已不復(fù)存在。此石舫與頤和園昆明湖里的石舫一樣,前艙后樓,琢玉鏤花,若論年歲,恐怕要稱前輩;如果按體量,卻要稱小可,皇家的總要在氣派上高出一籌,何況慈禧不差錢,有權(quán)力挪用大把的海軍軍費,反正造的都是船,海里的沉了,湖里的好歹沒沉。門上有清末進(jìn)士廖壽豐撰寫的一副對聯(lián),字體端莊:“十分春水雙檐影;百葉蓮花七里香。”船艙里布置得古香古韻,這十分符合文人雅士的風(fēng)格。石舫雖是“不系舟”,但任誰也劃不走,是用來置景的,可舟畢竟為渡人,我想也是主人崇尚風(fēng)流,在此迎來送往,承擔(dān)野外“會客廳”的功能,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風(fēng)雨故人來”,舟中設(shè)茶款客,把盞言歡,湖中細(xì)雨潸潸,坐上友情融融,何等風(fēng)雅乃爾。
現(xiàn)在,無雨無茶無友人,五六名老年朋友在這里撫琴吹簫,一位民間歌唱家引吭高歌,唱的是喜氣洋洋的《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余音在艙壁繚繞回旋,經(jīng)久不散,很不錯的迷你音樂廳。歌唱者投入了巨大的熱情,雖然沒有專業(yè)歌者純熟的技巧和渾圓的嗓音,但老有所樂,正如朱敦儒所言:“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大凡所謂幸福,便是能在喜歡的地方做喜歡的事,快樂于心,怡然自得。

其它幾個景區(qū),也各有特色,比如龜山,一只石龜,神界名冊里叫“赑屃”,傳說中為龍的第六子,是龍與龜交媾所生的龍頭龜身怪胎,雖說有悖生殖學(xué),且非近親結(jié)合,應(yīng)該聰明才對,它卻怪胎有怪癖,屬于傻乎乎的類型,喜歡自個背負(fù)重物,像任勞任怨的搬運工,也像專揀重?fù)?dān)子挑的模范,人們樂于投其所好,將需要背負(fù)起來的石碑都由它扛著,它也盡心盡責(zé),從不懈怠偷懶,從不叫苦嫌累。在這里它背的是“壽”字碑,高盈丈,重千斤,這樣怪胎就成了祥獸,據(jù)說用手摸一摸能延年益壽,赑屃的嘴巴和鼻子已被千萬人“盤”得油光锃亮。祖宗造神為著用神,后人用神為著安神,快樂的夢想無處不在。

有歷史、有文化,還有勝景,自然成為鬧市中的桃源,休閑者的樂園。此外,每天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是絡(luò)繹不絕,年長者留連于此,看日移花影,感時光漫淡,發(fā)思古之幽情,攄懷舊之蓄念;年輕人呼朋攜侶,穿梭于花間林隙,緩步于湖畔池邊,喁喁于假山亭閣,水面蕩漾而來的濕漉漉的風(fēng),最為舒心,也最能化釋生活郁積于心的塊壘,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治愈”。
三
古猗園姿彩最濃烈的季節(jié)不是春天,而是夏天,走進(jìn)園子就能與驚喜撞個滿懷,眼前“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荷花唱主角,品種有400個之多,集蓮科之大成,有些品種十分名貴。

保不齊有宋朝那些愛玩又有才的皇帝親自品鑒過的。河南杞縣出土了800年前的古蓮子,專家居然將其起死回生,重新培育出來,抽芽長莖,發(fā)葉開花,也就是說,蓮子們從泥土里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聽不見鼓角錚鳴了,嘴里噴著牛羊肉臊味的金兵也無影無蹤,自己穿越了歷史,已生活在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居住地也從中原小縣城遷至繁華大上海。
有飛得高的“太空蓮”。咱們還在搭載飛機高鐵,從千萬蓮子中篩選出來的種子已經(jīng)搭載衛(wèi)星,“巡天遙看一千河”。這些幸運兒,長得比一般荷花枝葉壯,花期長,結(jié)籽多,而且抗病能力強,說明當(dāng)過“天使”就是不一樣。
還有許多“名荷”,各賦貼切藝名,比如“巨無霸”“太空紅旗”,有雅有俗,都充滿想象力。這些荷花參加過全國“選美”,不但見過大世面,還斬獲了一堆榮譽回來,以碩大無匹奪魁者有之,以造型奇特勝出者有之,以色壓群芳者有之,以麗姿傲眾者有之,棵棵明艷水靈,姿態(tài)姣嬈,風(fēng)情萬種,國色天香,毋庸置疑是實至名歸。

夏日的古猗園,密林幽徑、風(fēng)涼暑消自不必說,更有荷塘里綠葉田田,花團(tuán)錦簇;蓮池中嬌卉映水,色彩紛呈,無論男女老幼,都能盡享眾芳簇?fù)怼迪阌涞摹捌G?!薄?/p>
四
古猗園像一篇精妙的文章,最先動筆的自然是朱三松,后來者不斷修改、潤色、擴展、加料,形成一篇汲古潤今的皇皇宏文。有錦上添花者,也有倒行逆施涂抹毀跡者,比如咸豐十年到同治元年,太平軍與清軍多次在南翔激戰(zhàn),身陷戰(zhàn)場的古猗園,也難逃一劫,許多建筑毀于戰(zhàn)火。
時乖運蹇,只能聽天由命。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日軍占領(lǐng)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占用。日本人在世界上以惜物著稱,端個茶杯都小心翼翼,但他們只限于珍惜自家的物件,而且懷有古怪的愛好,喜歡做一些遭人恨的事,形象也差,燒殺搶掠多了,一身血腥氣,鳥聞到了都要逃之夭夭。僅僅過了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古猗園里房倒屋塌,石崩墻頹,池淤荷枯,尿臊味沖天,而且許多花木或不知去向,或死因不明,真不知道小鬼子們在里邊都干了什么。也不奇怪,園林是供人游玩的,如果進(jìn)來的不是人,則另當(dāng)別論,難免被糟塌,作孽!
1933年,當(dāng)?shù)孛酥靿勖髋c陳少蕓,痛心疾首之余,成立古猗園整修委員會,又一次移植了眾多花木,特別新建了補闕亭一座,留下東北一角缺口,余下三角均塑振臂拳頭,取名“缺角亭”。在山河厄難之際,能夠胸懷九州,將一腔報國熱情灌注于小小角亭,寫照國情,以志國恥,以醒國人,以及收回失地的決心,與其說是義舉,不如稱之為壯舉。聳立于高丘的缺角亭,初衷不為美而存在,卻因存在而美,這就美出了意義,美出了靈魂,美出了一股民族浩然之氣。

日本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美夢,是不在乎讓別人做噩夢的?!鞍恕ひ蝗笔伦兒螅哲娋硗林貋?,逸野堂成了馬廄。真是惡習(xí)難改,他們又一次將古怪的愛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把馬廄收拾得一塵不染,馬養(yǎng)得膘肥體壯,卻將園子糟塌得滿地狼籍,因駐扎時間長,這下老百姓知道了,起鍋造飯就砍樹拆屋,連古色古香的老椽花窗都不放過;馬要填飽肚子就得吃草嚼花,連名貴珍奇的花木都未能幸免,古猗園又被毀壞了一遍,一次作孽猶可恕,一而再地作孽不可宥!

缺角亭旁立一石碑,大略記述了這段灰暗的歷史。確須記上一筆,往事未已,不能忘卻,讓人知道小小的古猗園,日本人也曾給咱們添堵?,F(xiàn)如今園內(nèi)恢復(fù)了草木蔥郁,幸存的和后植的和諧相處,生機煥發(fā)。幾名畫畫的朋友坐在湖邊寫生,彼此談笑風(fēng)生;更多的年輕人在橋上拍照,春風(fēng)滿面;娃娃們嬉笑打鬧,無憂無慮,一派祥和氣氛。
缺角亭上三只緊握的拳頭,仍然舉向蒼穹。
五
就像為吸引游客,放出大招,古猗園除了風(fēng)景殊優(yōu),還有名聲遠(yuǎn)播的南翔小籠包子香味也在空中彌漫。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小包子門店扎營南大門佐旁,建筑古色古香,與園內(nèi)水榭樓臺融為一體,占地利人和優(yōu)勢,門庭若市。
誰能拒絕特色美食的召喚?我每次都是游完園再拐進(jìn)去點上幾籠,廳堂寬敞,干凈整潔,歇腳的同時品嘗美味,十多種餡兒任意選擇。非遺食品吃著果然與眾不同,沿襲了南翔小籠“皮薄、餡大、汁多、味鮮、形美”的特色,趁著還冒著騰騰熱氣,筷子夾住皺褶提溜起來,隱約可見里邊包的是何種餡兒,淺醮小醋,吃完豬肉餡兒一個,再吃蝦仁餡兒一個,各種味兒盡皆嘗遍,不知不覺一摞籠笹已素面朝天,口腹之美,無以言表。
南翔的小籠包子始創(chuàng)于清同治時期,有家日華軒糕團(tuán)店,老板叫黃明賢,腦子好使,他發(fā)現(xiàn)聚集于古猗園里飲茶喝酒的都是些能吟詩作賦的墨客雅士,文化人嘛,講究風(fēng)度,不能像草寇悍匪那樣甩開膀子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也不能像累了一天的販夫走卒狼吞虎咽,更不能像餓得肚皮貼脊梁骨的乞丐那般餓狼撲食,不成體統(tǒng)。所謂生意,就是能比別人多生出一點創(chuàng)意,黃老板靈機一動,將大個的肉包子“發(fā)明”或稱“改良”成小號迷你。小包子的優(yōu)點,一口咬下去,不會出現(xiàn)“離餡兒還有三十里”的石碑,而且可作填肚正餐,亦可作閑口點心,個頭用筷子夾得上來,不必抓著吃,弄得油脂滿手,食用者“一口開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細(xì)嚼慢咽,舉止優(yōu)雅,不傷斯文,符合《禮記》“毋流歠,毋咤食”的規(guī)矩。黃老板這一招,出奇制勝,小鋪子改出大市場,讀書人的贊揚是最好的廣告,名聲不脛而走,聞?wù)卟粦致吠具b遠(yuǎn)趕著來吃,不但熱銷于市巷,還送進(jìn)衙門府邸,甚至青睞于春樓閨閣。

“小籠包子”出現(xiàn)在清朝,與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古猗園,中間隔了朝代,時間相差三百多年,似乎沒有可比性,包子要新鮮,隔夜就變味;而明清建筑要古意,越老越有韻味。然而,園子與包子,各自一騎絕塵固然可喜,但能并駕齊驅(qū)雙向奔赴更能在旅游業(yè)“共贏”,好就好在兩者同處一隅,沒有絲毫違和感,游客樂于做回食客,食客愿意當(dāng)個游客,美景與美食都不辜負(fù),豈非口眼雙慧,美美與共。
這樣看來,古猗園已是“色香味”俱全,可并非就此打住,園子春有春的美,夏有夏的趣,秋有秋的妙,冬有冬的韻,各種元素一同聚集起古猗園的無窮魅力。
我就喜歡避開喧囂,在此讓明清建筑、湖光草色陪我坐一會兒。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